慧眼辨藥

幼年的李時珍經常跟隨父親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藥,幫助父親抄寫藥方,自幼就獲得了許多藥草知識,並深切體會到人們對醫生和醫藥知識的迫切需要。

在父親的教導下,李時珍14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李時珍並不熱心功名,相反,他特別喜歡醫藥學,常常背著父親攻讀醫藥書。

為了考察入藥的植物,李時珍決定親自外出采訪藥草。他與師弟龐憲同行,到處尋訪名醫。

有一天,他們騎著驢,跑進一條山道,見兩旁山穀裏生滿了鬆樹,一個個身如鱗甲,葉似豬鬃,都是生長了幾十年幾百年的高大老鬆。他們邊走邊看,一會兒,李時珍開口說:“龐憲,你瞧,這裏的鬆樹同剛才見到的不一樣,都長得幹巴齜裂的。”

龐憲抬頭,見前麵樹林裏,果然有幾棵鬆樹,葉子都已枯黃凋落,便隨口答道:“怕都是病鬆吧!”

李時珍搖搖頭,說:“這不是平常的病鬆,那樹根下麵的土為什麼不像別的地方那麼硬實,我猜那裏麵有茯苓,我們過去挖起來看看。”

李時珍跟著師弟走進鬆林,圍著樹走了兩圈,看了看土色,選定了一塊地方,指給龐憲看。龐憲就用鋤頭使勁地挖,果然挖出一顆有番薯大的褐皮茯苓來。

龐憲高興地說道:“書上說,多年鬆脂化為茯苓,這就是吧!”

李時珍看到鬆林裏很多鬆樹都已凋敗,便指著這些鬆樹對龐憲說:“這裏的茯苓都是人種的,你瞧這一片全是。這裏一定有種茯苓的人家。”

李時珍趕到鎮上一打聽,果然茯苓是人們種植的。

李時珍用畢生的精力,走遍了大江南北,親嚐百草,遍訪名醫,最終撰寫出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明朝傑出的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