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善問
清代,在今安徽省休寧縣出了一個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戴震。他的記憶力很好,又特別勤奮,每天都要背幾千字的書,不背熟決不休息。戴震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從小就愛動腦筋。
有一次,學堂的老師教戴震讀《大學章句》一書。講到“右經一章”時,老師解釋說:“這一章叫‘經’,為什麼叫做‘經’呢,因為是孔夫子講的,曾子記的。‘經’下麵的是‘傳’,是曾子的解釋,由曾子的學生記的。”
戴震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動腦筋思考。待老師講完後,他站起來問道:“先生,您怎麼知道‘右經一章’是孔子講的,曾子記的?您又怎麼知道下麵十章是曾子的解釋,曾子的學生記錄的?”
“這是朱熹講的啊!”老師理直氣壯的回答。
“朱熹是什麼時候的人呢?”戴震問。
“南宋。”
“曾子是什麼時候的人?”戴震又問。
“東周。”
東周離南宋多少年呢?”戴震追問。
“差不多兩千年。”老師想了一下回答說。
“那麼朱熹怎麼知道哪是孔子講的,哪是曾子解釋的?”
戴震一生都保持這麼一種問到底的勁頭。他每學一個字,總要把這個字的來源、意義搞清楚,搞不懂決不放下。他還喜歡讀難懂的文章,讀一遍不懂,就讀兩遍、三遍,反複讀好多遍,直到讀懂為止。
正因為戴震有這麼一股子多思善問的鑽勁,學習態度很認真,所以他知識非常淵博,成為清朝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