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明
大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發明是1%的靈感加99%的血汗。”全國勞模、“五一”獎章獲得者,上海寶鋼集團的孔利明以他的成功印證了這句話。
少年時代的孔利明是一個經常讓老師頭疼的頑皮孩子。可是當小學5年級上自然常識課,老師談到閃電、刮風、下雨,談到瓦特、伏特、愛迪生等許多科學家的名字,還有我國的4大發明的時候,小利明聽得是那麼的安靜、如癡如迷,他暗暗地發誓,長大了也要當個科學家。
有一次上手工課,做小電動機。應該說手工是他成績最好的一門課。他按照老師的提示第一個完成了任務,接上了電池後小馬達立即轉了起來。一位代課老師對他的手工產生了興趣,叫他把原理寫出來或者說出來,好給同學們作個示範。其實這位老師並不知道他是班上學習最差的學生,當時他憋了半天沒寫出幾個字,更說不上一句話,引起了同學們的一場哄笑。但是這位老師仍然表揚了他,勉勵他今後要把文化學習補上,長大了當個工程師、科學家。他第一次感到羞愧難當。
從此他開始用功讀書,初中時已成了一名好學生,各門成績名列前茅。學習的長進,更加深了對求知的渴望,他經常把家中的電器鍾表進行拆裝,有時還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改裝。這不僅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他凡事總要為弄個明白而刻苦鑽研的個性。
進寶鋼工作後,他非常熱愛自己的那份電器修理工作,常常帶著問題,一個人去圖書館、去書店查閱大量的資料。他認為知識如果不經常去充實,經驗不經常去積累,那麼現實中的許多謎團,就永遠無法破解。
孔利明的第一次發明是在1990年。那時,寶鋼廠內幾百輛從日本、美國等引進的重型汽車開始逐漸老化,頻繁發生故障,其中線路短路尤其令人頭疼。因為現代高檔汽車的線路非常複雜,而且又安置在轉彎抹角的隱蔽處。為判斷一個短路故障點,孔利明和他的同事們每次都要拆卸許多部件,費財費力不算,更浪費時間,工作效率非常低。孔利明心裏很著急,他想:“要是能發明一種儀器,能迅速、方便地判斷故意的原因,該有多好!”
於是,他決心付諸行動。
搞發明談何容易!開始階段困難非常多,每次試驗都以失敗告終。時間一長,有些人不理解了,還產生了非議,孔利明自己也感到壓力,甚至想:“我這是何苦呢?費了精力不算,還得不到別人認可,再說誰也沒給我下達過這項科研任務,算了吧!”
但是,每當他進入美麗的寶鋼,走近那些熟悉的車輛,頓時他對寶鋼的感情、維護設備的使命感、強烈的好勝心又油然而生,他又重新拿起那扔掉的線路板,重新回到了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