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芭蕾舞

奧地利的維也納素有“音樂之鄉”的美稱。那裏的人們除了去劇院聽歌劇外,也喜歡去西班牙騎術學院,欣賞世界著名的“白馬芭蕾舞”。

西班牙騎術學院興建於1735年,是奧地利皇家用於訓練和培養利皮查等良種馬的大型馬技場和馬廄。西班牙騎術學院的利皮查馬以毛色純白而聞名,但是在那裏看到的馬匹大多是深灰、淺灰或者灰白相間的。這是因為利皮查馬生下來的時候全身是黑色的,隨著年齡的增加,毛色逐漸由深灰變成淺灰直至變成純白色的,並且沒有一根雜毛。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四年的時候,多的則需要十年時間。

利皮查馬身高不超過7英尺,耳朵較小,眼睛和鼻孔較大,脖頸粗壯,肩寬體長,腿長而有力,蹄卻很小。這種馬非常聰明,在接受訓練的時候,能夠很快地領會馴馬師的指令。利皮查馬通常長到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接受各種動作的訓練了,從長時間站立不動直到集體直立跳舞。訓練期共四年,後兩年主要訓練高難度動作。四年訓練完畢業後就可以作為正式演員參加演出了。

馴馬師需要專門的技術,要經過長期的訓練,還要沿著副騎師、正騎師和騎術大師的等級循序提升,有的人需要熬上七八年才能成為騎術大師。據了解,現在已經畢業了並且正在服役的馬約有30餘匹,正騎師和騎術大師也就相當於此數。因為西班牙騎術學院的演出每年都能為國家賺取非常多的錢,所以騎術大師的工資比大學教授的還要高,而且馬演員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顧。

馬演員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退居二線了,而且死後還被樹碑立傳。在騎術學院的一麵牆上鑲嵌著非常多的石碑,每塊石碑上麵都刻著已故馬匹的生卒時間和它的傳略,有的還記載著馬匹曾經獲得的榮譽和立下的功勞。

馬廄的後麵是一個寬敞的院子,利皮查馬就是在這個院子裏接受訓練的。到了演出的時候,騎術大師會牽著馬走到街對麵的表演大廳。舞台是一塊鋪著厚厚細沙的方行場地,四周的觀眾席為圓柱形的大廳,共有兩層,底層高出舞台約2米,上層則高4米,觀眾可以居高臨下地把場中的表演看得清清楚楚。

表演大廳的頂棚懸著三盞巨大的玻璃吊燈,至今還完好地保留著當年皇家包廂坐席。18世紀建造這個大廳,主要是為貴族提供娛樂的,因此在裝飾上奢華鋪張,並且隻安排了500多個坐席,根本沒想到幾百年後會有平民百姓進入其中。在奧地利女王瑪利亞·特瑞統治期間,很多色彩繽紛的馬術比賽和化裝舞會都在這裏舉行。1814年,音樂大師貝多芬還曾在這裏舉行過盛大的音樂會。這裏還是1848年奧地利首屆國會的會址,曆史意義可謂重大。大約從1894年開始,奧地利貴族就逐漸不在這裏舉行狂歡晚會了,而是專門讓給西班牙騎術學院用於騎術表演。

馬術每天表演一次或兩次,每次不超過兩個小時。開幕時通常是八匹馬列隊入場,騎師們穿著鑲嵌金色紐扣的棕色製服,下身穿淺色馬褲,腳蹬過膝馬靴,頭戴鑲金邊的黑色船形帽。他們首先要鄭重地繞場數周,馬演員的步伐整齊一致,之後進行集體走、慢跑、快跑和跳躍等。接著單匹馬表演直立、原地騰跳和倒退等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