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狂歡節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狂歡節之一。它來源於一次曆史事件:在12世紀,那時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國國力強盛,1162年初春戰勝了鄰國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從此稱霸一方。為慶祝勝利,威尼斯人民在街頭連續幾天載歌載舞。後來他們每年都要在這個時候舉行慶祝活動。到了1296年,威尼斯城邦根據宗教節日的安排,把這個歡慶活動的時間正式固定下來。狂歡活動在18世紀盛極一時,就連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都被吸引過來,參與各種狂歡活動,威尼斯因此還贏得了“狂歡節之城”的稱號。19世紀之後,隨著威尼斯共和國國勢減弱,狂歡節逐漸失去活力。直到近二十年,在旅遊事業的推動下,威尼斯狂歡活動重放光彩。

威尼斯狂歡節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麵具,而且這一傳統可追溯到1700年前。隻要進入威尼斯的水巷,就可以看到處處都是色彩斑斕的麵具。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麵具店,並且各具特色,有的是收集鬥篷,有的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麵具的製作工藝。麵具可以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製成,主要特點是誇張、華麗和戲劇化,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真假難辨:富人變成了窮人,窮人成了富人;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所以有人說在威尼斯狂歡節上,千萬不要相信你看到的人。

威尼斯狂歡節的另一個大特點是服飾裝扮的華麗。據說為了參力口狂歡節,人們往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做準備,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設計服飾。他們刻意追求的是衣飾要與眾不同,要怪誕離奇,有的還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品位。他們當中,有的扮裝成動物,比如憨態可掬的企鵝、縱身欲躍的花豹;有的扮裝成各種膚色的靚男美女,比如袒胸露臂的非洲班圖族少女、熱情奔放地狂舞不休的吉卜賽女郎;有的化裝成不同類型的古代人物,比如凶神惡煞般的蒙麵人、熱戀中的公爵與貴婦;還有的化裝成童話或神話中的角色,比如金發雙麵武士、紅衣雙身女妖、振翅欲飛的天使……

狂歡活動的中心在著名的聖馬可廣場舉行,聖馬可廣場曾被拿破侖讚歎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廣場四周矗立著一座座體現歐洲古典建築藝術風格的佳作。

狂歡節這天,藝術之美被彙聚在這裏的人海所淹沒,人們擁擠得水泄不通。到了晚上,這裏燈火輝煌,明亮如同白晝;隻聞鼓樂震天,人聲喧騰如同海潮。走近來看,廣場上擠滿了年輕男女。他們幾十個人一群,幾百個人一夥,有的放開喉嚨高歌,有的扭動腰肢狂舞,也有的抱著酒瓶豪飲。那一片片歡騰雀躍的氣氛,那一個個狂放不羈的神態,使人感到如墮忘情的仙人之境,再也不知人間還有什麼煩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