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獄
從順治到乾隆,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文字獄的規模、背景不斷升級,酷烈程度也愈演愈烈,最後成為阻礙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大桎梏。
順治朝文字獄處罰相對也不是太重,函可一案僅僅判了發配沈陽,函可還在此期間寫了本詩集。康熙朝,文字獄就開始像模像樣了。
康熙扳倒了鼇拜,但繼承了文字獄,《南山集》案就是個典型代表,前後被殺百餘人,文化名城桐城的方、戴兩世家受到嚴重打擊。
康熙的文字獄雖然因為沒有精心網羅,但矛頭所指是很清楚的:漢族知識分子,尤其是大知識分子。譬如上述的方、戴兩家就是代表,還有名儒孫奇逢、戴名世,甚至連顧炎武都被牽連到,雖然有的僥幸脫罪,但是還是有大批大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康熙自己寫詩也承認說:“中原名士多塞北,江南胭脂半遼東。”
雍正在位13年,在案的文字獄就達到20多起,且多為大案、重案,動輒牽連百數,像查嗣庭案、曾靜案,都是禍連百口、轟動全國的大案。而且案件不再像康熙、順治那樣點到為止。雍正幾乎已經把刑獄發展成了一門“藝術”。有的案件一查再查不斷擴大,不斷株連,譬如查嗣庭案,原來隻是發配,後來查抄日記,查出怨望之詞,再後擴大株連,最後搞得整個海寧雞飛狗跳,人人自危。
乾隆執政63年,號稱所謂盛世,而就是這個所謂盛世裏上演了一出影響巨大的思想大鉗製運動,不但把科舉考試弄成了烏煙瘴氣,把民間的遺書燒個幹幹淨淨,在文字獄方麵更是集了大成,130餘件,比全中國其他皇帝搞的文字獄總和還多!尤耳是牽連到民族問題則更加是雪上加霜。翰林胡中藻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就被治罪。小吏徐述夔一句“且把壺兒擱半邊”,乾隆說他是借壺指胡,就是滿族,因此就冶了罪。像這樣的例子在乾隆朝的文字獄裏邊可謂數不勝數。
文字獄,是反動統治者為了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從作品中尋摘字句,羅織罪名而構成的冤獄。清朝時期文字獄最為嚴重。
清朝是滿族貴族掌權,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防範、控製極嚴。尤其是清朝前中期,隻要是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是統治者疑神疑鬼,認為文字中有觸犯君權和妨礙自己的內容,必興文字獄,動輒株連數百人乃至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