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昭明台
矗立於襄城仿古北街南端的昭明台,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因昭明太子蕭統,出生襄陽,故名昭明台。
昭明台建築形製、名稱,已經曆多次變換。清乾隆十二年中舉之雲夢李雲奮詩《高齋》曰:
“高齋文物古風流,礙日摩天最上頭。
聞道前朝碑板換,更無人上鎮南樓。”
“高齋”應是梁時初建之名;“古樓”之名命於何時,尚待考;唐代曾將襄陽劃歸山南東道,“鎮南樓”是否因詩名限字而以代喻“山南東道樓”?
其實在曆史上,“文選樓”更受人關注。宋代於台上建樓,稱它為“文選樓”,在元明時代猶存。明代在台上置鍾鼓,人呼“鍾鼓樓”,簡稱“鼓樓”。
明末,樓毀於火。清順治初年,都禦史趙兆麟重建,台上為重簷歇山頂的樓房,仍名為“古昭明台”,曾立有碑記。直至上世紀中葉尚存。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些文學性雜誌刊發的散文隨筆,為我們留下當時昭明台些許風貌。如1935年的《人間世》寫道:“城裏有古昭明台,相傳是梁昭明太子念書的地方,現在已經變成鄂北圖書館了……鼓樓(昭明台的俗稱)很高,因為正在城的中心,所以上去後,城南城北都可一目了然。樓下有洞,俗呼鼓樓洞……”
“七七事變”後,抗日烽火遍全國。昭明台上建築約於1940年毀於戰火中。1973年,因久雨浸漬,台東側坍塌,為保安全,昭明台被全部拆除。
常熟也有一個昭明台,稱“昭明讀書台”。襄陽、常熟都有昭明台,都是因為昭明太子蕭統。蕭統之所以有名,並非因為他是太子,也並非因為他的詩作。蕭統的詩沒什麼特色,正是他編選的一部30卷《文選》(又稱《昭明文選》),使他文名留後世。《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隋唐以來,文人關注於《文選》研究,形成一項專門學問,稱“文選學”,簡稱“選學”。中國曆史上,皇太子太多,而《文選》隻此一部,《文選》不因太子而得傳,實太子因《文選》而名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