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莊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裏,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人們都知道,敦煌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藝術寶庫,它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晉廢帝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有個對佛教很有修養的樂尊和尚,從遠道西遊到沙洲(今敦煌)東南角一座有三個聳立危削的山峰,名為三危山的地方。
太陽快要沉入無邊無際的沙漠裏了,和尚還未找到住處,四顧蒼茫無著落。正在這時,眼前忽然出現奇景,迎著夕陽,那三個高聳的山峰發出燦爛的金光。
當時在和尚的幻覺中,好像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顯現。虔誠的和尚被突然的奇景驚呆,情不自禁感歎道:“這是聖地呀!”他跪下來,發下宏願,從今以後要廣為化緣,在這裏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佛教聖地。
其實,和尚看到的是三危山含有礦質的山石在夕陽反射下的效應罷了。從此,他到處化緣籌資,請來工匠,在這沙漠上開鑿起石窟來。這就是後來被稱作第一石窟的樂尊窟。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許多善男信女來頂禮朝拜。建造石窟者也隨之多起來,開始從和尚到王公貴族,又由地方大小官吏、有錢商人到普通百姓。根據自己不同政治地位和經濟條件,在那裏布施不同功德。到唐朝武則天時已成為擁有1000多個石窟的佛教聖地了。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