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寫的外國書

1877年,黃遵憲的同鄉何如璋奉命出使日本,邀請黃遵憲以參讚之職一同前往,許多官員把出使國外看成是一件苦差使,但黃遵憲欣然接受邀請。正是這次日本之行,使當年考舉人三次落第的黃遵憲寫出了一部對中國近代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著作《日本國誌》。那麼,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呢?

黃遵憲到達日本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第九個年頭,原來和中國一樣麵臨西方列強侵略的日本,這時已迅速崛起,這極大地刺激了黃遵憲,使他對明治維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長達兩年多的調查研究,他於1879年開始了《日本國誌》的寫作。

《日本國誌》全書40卷,分為天文、地理、軍事、刑法、物產、禮俗等12種誌,他在寫作中引用了日本政府大量的公報、法令和統計數字,用清晰的表格和精確的數字說明問題,比如在“地理篇”中就有府縣沿革、經緯度、寒暑等18個統計表。1882年,黃遵憲奉命出使美國之前,把剛寫成的《日本國誌》呈送給了清廷的總理衙門。在離開日本之際,黃遵憲做詩告別日本友人:“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1895年,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出版,這部曾經被當局束之高閣的著作終於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的慘敗而引起了朝野的關注,光緒皇帝曾經命人找來《日本國誌》,仔細閱覽。

1896年9月,急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了黃遵憲。光緒問:“泰西之政何以勝中國?”

黃遵憲回答:“泰西之強,悉須由變法。臣在倫敦,聞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華。”

據說光緒當時的反應是:初甚驚訝,旋笑頷之。這次召見後,光緒決定要重用黃遵憲,而這時朝廷裏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的鬥爭日趨劇烈,光緒等不及了,他連下三道詔書催黃遵憲迅速來京。然而,此時的黃遵憲由於在進京的路上染上了痢疾,最終沒能成行。

黃遵憲是晚清愛國詩人,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是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於廣東,卒於1905年。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出使階段;參加變法階段;鄉居階段。黃遵憲的《日本國誌》以大量篇幅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情況,並批判秦漢以後的專製主義,肯定西方的立法製度,提出一係列學習西方的主張。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但由於外國駐華公使幹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