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學派代表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主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采納。於是,他根據曆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10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
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子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55篇,約10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子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複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複古,主張因時製宜。
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專製主義集權統治的建立,頗受韓非子的學說影響。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複加。
法家是戰國時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故名“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子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這一學派,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政治上主張君主專製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麵,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製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