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家呂不韋
《呂覽》即《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呂不韋,原是陽翟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莊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魏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做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
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製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彙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餘萬字。內容頗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呂氏春秋》的編著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融合各家學說,被認為是“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