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源頭

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探險旅行,很多人是從《西遊記》這部小說中了解到的,小說把玄奘取經的旅程賦予神奇的色彩。現實中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可差遠了,旅行中的經曆更是大不相同。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本名叫陳禕,12歲隨兄長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為玄奘,因他是唐代有名的和尚,後來稱他唐僧,又尊稱三藏法師。

唐初,佛教內部派別多,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分歧甚大,長期爭論不休。玄奘為了鑽研佛經,和他的兄長捷和尚向國內高僧請教,成為國內有名的佛學家。但他覺得必須到佛家發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經典。

由於唐初邊境也不安寧,朝廷嚴厲限製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請出國,到印度研究佛學,但未能獲得批準。玄奘並未放棄。他一麵向外籍和尚學習西域語言文字,做好出國準備,一麵耐心等待機會。

唐貞觀元年發生嚴重饑荒,為了緩和災情,唐太宗發布命令允許災民逃荒,玄奘立即混入逃荒的饑民之中,偷偷離開長安,向甘肅方向前進。

在路上,玄奘遇到西域人石盤陀。石盤陀拜他為師,並自願護送玄奘到邊界。過疏勒河不久,石盤陀見路途遙遠,危險叢生,便中途變卦離開了玄奘,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毅然一人策馬西行。

玄奘曆經艱險,終於踏上了他取經的目的地——印度半島。他在628年夏末入印度,在這個佛教的發祥地度過了15個寒暑,足跡遍及印度半島。玄奘先在北印度克什米爾留學兩年,向當地的佛學大師學習。631年,玄奘進入中印度,在全印度佛學中心的那爛陀寺定居下來,用了5年時間潛心鑽研佛教經典,終於成為名聞遐邇的那爛陀寺十大法師之一。

後來繼續西行遊曆,當他641年重回那爛陀寺時,被推舉為那爛陀寺的講席,他是公認的全印度最有學問的佛學大師!

玄奘達到了來印度取經的目的,於是643年春天開始返回大唐,兩年後回到長安。

在19年中,他行程5萬裏,遊曆了128個國家。回國後,玄奘便作出這部佛學奇書——《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命筆錄而成。公元646年,玄奘在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大唐西域記》,並進表於太宗。《大唐西域記》是玄奘遊曆印度、西城旅途19年間之遊曆見聞錄,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生動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印度雁塔傳說、那爛陀學府以及諸如佛祖成道等無數佛陀聖跡,還有很多佛教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