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曆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其間,民間散落的成文資料涉及經、史、百家書、天文等,內容包羅萬象。而將這些文化碩果備集於一書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就是迄今已有近600年曆史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誕生於腥風血雨的皇權更替中。
明成祖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感到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之中,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學士解縉組織儒士,編成一部一查便知的大類書。
次年十一月,初稿進呈,朱棣看後感到此書不大全麵,遂命重修。永樂五年十一月,編輯完成,進呈後,朱棣為這部亙古未有的巨帙之書題寫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自序文,稱讚這部書“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彙聚群書,著為奧典”。
《永樂大典》共輯錄圖書8000種,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無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錄等60卷,裝成11095巨冊,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是世界上最早、最宏偉的百科全書。它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還要早出300多年。
朱棣遷都北京時,專門下令將《永樂大典》的正本運往北京,原稿仍然留在南京文淵閣裏。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當皇帝時,南京文淵閣遭遇一場大火,體積達幾十立方米的原稿全都化為烏有。從此《永樂大典》開始了命運多舛的經年離索。
明朝的皇帝中和《永樂大典》關係最密切的,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術道教,一心想求得長生不老。在嘉靖皇帝的案頭,總放有幾冊《永樂大典》,以備參考之需。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樓搶運《永樂大典》,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焦急失態之狀,足見《永樂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嘉靖帝為防不測,特頒旨將《永樂大典》重錄了一套副本。
四年後(1567年),嘉靖駕崩,葬禮剛畢,隆慶帝便宣布《永樂大典》已抄錄完成。從此《永樂大典》有了兩本。永樂年間的這本稱為永樂正本,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藏在皇史宬。可是卻從此時起,《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訊渺然。
《永樂大典》的正本有人認為它毀於清代乾清宮大火,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在皇室夾牆裏。還有“殉葬說”,嘉靖的喪葬與正本失蹤不期而合,這使人感到,《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與嘉靖的喪葬有秘而不宣的關係。正本去向撲朔迷離,副本也遭遇不幸。明朝亡,副本就開始在清朝曆代皇帝手中散失。清末,《永樂大典》又慘遭戰火洗掠。目前,《永樂大典》合計散見於世界各地博物館、圖書館裏的藏本僅有300多冊、約800餘卷,不到原書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