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麵埋伏》
琵琶已有兩千年的流傳曆史了,由漢代到唐代極盛,直到現在經久不衰。它的聲響鏗鏘有力,富有金石之聲。演奏指法豐富多樣,表現力極強。其傳統樂曲源遠流長,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它是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樂器。
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無人不曉,因此,琵琶家就創作了《十麵埋伏》與《霸王卸甲》這兩首樂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舞曲。
《十麵埋伏》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與漢王劉邦在垓下,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起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10萬楚軍緊緊包圍在垓下楚營內。
夜間,劉邦的謀士張良令會楚地方言的漢兵用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到楚歌聲以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軍則思鄉心切,鬥誌瓦解,紛紛逃散,項羽身邊僅剩下千餘人,於是決定黎明突圍,返回江東,項羽愛妾虞姬自知難於一同突圍,遂自刎於軍中。
項羽騎著烏騅馬,帶領800餘騎兵,終於殺出重圍,渡過淮水時,所隨隻有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南)時又迷了路,陷入沼澤地區。抵達東城時隻剩28騎相隨。漢軍一直在追殺,項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現在安徽和縣北70裏處,後被稱為“四馬山”、“九頭山”),與漢軍衝戰數次,最後逃到烏江邊,隻剩他一人一騎,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曲《十麵埋伏》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與漢王劉邦在垓下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起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10萬楚軍緊緊包圍在垓下楚營內。最後的結局是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麵埋伏》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以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麵,直到今天,《十麵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