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神龜”名字的背後(1 / 1)

“忍者神龜”名字的背後

提到文藝複興藝術,中國人腦海裏往往自動浮現的是美術三傑——拉菲爾、米開朗琪羅和來昂那多·達·芬奇。而一部叫做《忍者神龜》的美國動畫幫助我們記住了第四個名字:多納太羅。

多納太羅年輕時從師於基貝爾蒂,在他的工作室裏受過嚴格的藝術訓練,由於老師是位嚴守哥特傳統的雕刻家,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29歲時,他獨立創作《聖喬治》,塑造了一位充滿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壓在左腿上,有前進迸發出巨大衝擊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均衡的表現手法塑造形象。《聖喬治》的問世使多納太羅名蓋佛羅倫薩,緊接著為喬托大師設計建造的獨立式鍾樓製作四個先知雕像。在這些雕像中,人們發現都是同代人的肖像。他在製作雕像時,有時高聲叫道:“你說話呀,你真該死。”他常把雕像當活人一樣與它對話。

45歲的多納太羅和同代建築大師勃魯內列斯奇一起赴羅馬,對古代藝術做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地繼承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傳統,相繼創作了《大衛》等名作。57歲的大師來到帕多瓦城,在那裏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特騎馬像》。10年後,他又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仍然從事創作。由於客觀社會的變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多納托·迪尼科羅·迪貝托·巴地,綽號叫多納太羅,出生於佛羅倫薩的紡紗工家庭,是意大利15世紀公認的最偉大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前期藝術核心,是直接研究人與自然為基礎的新的寫實手法,借鑒希臘羅馬古典表現形式為基礎的理想化的藝術處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強烈的個性化表現;晚期的創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華麗莊嚴氣魄,強調激情,醜陋和痛苦成為他後期創作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