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聖”楊惠之
楊惠之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割草耙泥。他在小夥伴堆裏,是個首領,大家服他。為啥服他?因為他隨便抓起一把潮泥濕土,三捏兩按,捏出一個天王神將來,放在土地廟裏當菩薩,竟能哄得一些善男信女來上供燒香。供品中團子、糕餅不少,楊惠之拿了分給小夥伴吃,大家自然肯聽他指揮了。
他父母見狀就把他送去學畫了。楊惠之心靈手巧,又跟了個有本領的師傅,把神道佛像畫得活靈活現。不過,比起他的師兄吳道子來,始終差一點點兒。他下足苦功,但師兄還是師兄,說什麼也比不上他。
楊惠之決定趁早另找門路。於是拜別了師傅師兄,到了昆山,借住在一個孤單獨身的老人家裏,白天幫老人挑水燒火,晚上就捏起人像來了。
他一心想在這方麵弄出個名目,加上幾年學畫中得來的經驗體會,他塑出來的像很像那麼回事了。但是他自己總是不稱心,不是嫌嘴巴太僵,就是怪眼神無光,常常是塑好了,又搗碎;搗碎了,又再塑。
一年新春,他終於把一個自己感到滿意的塑像拿到了街上。正值上市時節,人山人海,圍攏來看的人們,都讚不絕口:“好啊,多好的一個爛泥菩薩!”楊惠之不僅不笑,反而沉著臉,一下把泥人摔成百塊,走了。
夏天,楊惠之吃力地抱著新塑好的一個一人高的泥人,悄悄地放在街市中的一座涼亭裏,側身朝外站著。
天蒙蒙亮,一個起早上集的農民,挑著一擔嫩青菜,在涼亭前停下,對著泥人姑娘恭敬地問:“可要買點兒菜嗎?”曉風吹動了泥人頭上的飾件,好像搖了一下頭,農民恭敬地說:“不要嗎?不礙事!”挑著擔走了。
別人都以為這個“姑娘”是真的,紛紛跟“她”打招呼。上街的人漸漸多了起采,楊惠之這下才高興得笑了,把泥人抱回家去。
想不到別人追著他叫:“強搶民女囉……楊惠之強搶民女囉!”楊惠之回頭一看,不好!差役提著鐵鏈條趕過來,吆喝著捉他來了!他大吃一驚,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拚命逃跑。
泥人摔破了,人們圍了一層又一層,不僅笑起來:“哎呀呀!原來是個泥人!噴噴噴!跟真的似的!”一個秀才搖頭晃腦地讚歎:“百工之中,皆出聖人。此楊惠之,亦可稱一聖。”
從此,“塑聖”楊惠之,就名揚四海了。至今,蘇州吳縣甪直羅漢堂還保留著楊惠之塑的羅漢哩!
楊惠之(生卒年不詳),開元、天寶間吳縣人,唐代雕塑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與神情特點,合乎相術,故稱古今絕技。他繼承了“影塑”與“浮塑”的技巧,創製出了“塑壁”的新形式。他還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結合運用於雕塑中,為豐富中華藝術寶庫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