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原是北周的勳戚重臣,被封為隋國公。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北周宣帝的皇後,性情柔婉,舉止端雅,頗得宮妃的敬重。妻子獨孤氏出身於鮮卑貴族。楊氏和獨孤氏這兩大家族都是北周王朝的頂梁柱。這種聯姻,當然是為了政治的需要。
宣帝的父親周武帝曆史上以滅佛而聞名,是位英俊的君主。兒子宣帝卻是個庸碌的昏君。宣帝22歲做皇帝,還不到年,就傳位給8歲的兒子周靜帝,自己當起太上皇,自稱天元皇帝。這個昏君喜怒無常,看不中那位淑嫻端莊的皇後,經常無故地責罵她,楊後卻從容不迫,辭理不屈。天,昏君暴怒,強令楊後自殺,並揚言要族滅楊氏全家。
後母獨孤氏聞訊,倉皇進宮磕頭求情,直磕得頭破血流。
後父楊堅也奉召入宮。坦然而入,神色自若,打亂了昏君事先要謀殺他的計劃。
場統治集團內部的衝突暫時避免了。
這場衝突的內在原因,要比帝後不睦的表麵現象深刻得多。這是因為隋國公的潛在勢力日增,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宣帝雖然昏庸,也已朦朧地感覺到了。同時,隋國公也在收攬人心,私下放風說:天元昏憒,又自剪羽翼,容顏憔悴,壽命不會很長了……。
果如楊堅所料,大約未出1宣帝就頹然死去。朝廷重臣劉日方、鄭譯等,有些原本就是楊堅的心腹,乘機假傳遺旨,召楊堅入朝輔政。楊後得知此事,大為驚愕,轉念又想,皇帝幼小,家父輔政,總比大權旁落為好。
楊堅輔政不到兩年,就剪除了異己勢力,將政權緊緊控製在自己手中。於是,由隋國公晉封隋王,由隋王而受禪稱帝。公元581年2建國號隋,改元開皇。至開皇年(589)隋南下建康滅掉陳王朝,終於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麵,重新統了中國。
開皇之治隋文帝開國,改先朝弊政,勵精圖治,然後,北逐強胡,南滅殘陳,結束了近400年的大分裂局麵,建立起個強大的統的隋帝國。
隋文帝治國有方。他首先建立起強大的中央政府機構,又簡化了地方行政層次;改革選吏製度,廢除了300多年以來為世家豪族所把持的品中正製,設科舉士(此為科舉製的創始),使中、小地主也有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經濟上,采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遂使生產蒸蒸日上,國勢日漸強盛。
隋文帝初始亦倡導節儉,平日頓飯不過肉,宮廷用物,殘壞了的經過修補再用。
皇後不尚麗服豔飾。宮人的衣服也是穿了再穿,少有新製。達官貴人也以節儉樸素為榮,便服多用布帛,不以金玉為飾。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了隋初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
隋文帝對官吏貪汙,總是嚴懲不貸,甚或失之苛酷。
隋文帝如此治國,20多年後,國家安定,經濟繁榮,百姓樂業,片興旺景象。開皇十年(592年),財政官員呈報說:“府藏皆滿,糧食布帛無處容納,已堆積在走廊和房下了。”文帝詔令再造新庫。後來,又奏呈說:“新庫落成,亦堆積無餘。”文帝隻好下令說:“告知郡縣,寓富於民,不藏於府,免除今歲租賦,賞賜百姓。”早在平陳之後,就宣布免除江南10年租賦。這樣富庶的景況在曆史上也是罕見的。700年前,曾度見於西漢初的文景之治,今再見於開皇之時。
這時,朝廷府庫中儲積了多少財物,史無確數。曾有這樣的記載,糧食布帛足夠朝廷支用十年。即至後來隋末洛陽被圍困,城內布帛山積,以致用布帛作柴燒,用絹代繩汲水。唐朝代隋之後,堆積的布帛還用了20多年。
伴隨著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戶口也迅然猛增。隋初北朝半壁河山有約360萬戶,南朝有戶約50餘萬,合計不過400多萬。20幾年後,全國已有890餘萬戶,4600餘萬人。戶數比南北朝時約增加倍,比西晉時約增長兩倍,接近了東漢時的戶口水準,即1000萬戶,5000萬人。當然,這是些相當粗略的統計數字,但從中也可窺見東漢以後人口的起伏變化,以及隋文帝時期人丁興旺的景象。
隋盛時,中國的版圖東起大海,西到新疆,南抵雲廣,北至大漠,東西4600餘公裏,南北7400餘公裏。
隋文帝,作為封建帝王,當然有其階級的、曆史的局限性,以及種種弊政,但他順應曆史的發展,統了中國,又使國家迅速地富強起來,達到上述如此繁榮的程度,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曆史上是少見的。
弑父篡位隋文帝晚年“雅好符瑞,暗於大道”,生活上追求享樂,日趨奢侈。593年(開皇十年),他令楊素在岐州(陝西鳳翔縣)督造仁壽宮,開山填穀,工程緊迫,民工勞累死者上萬人。兩年後,宮殿建成,文帝和皇後獨孤氏看到仁壽宮豪華壯麗,大加讚賞,褒獎楊素忠心,賞錢百萬,賜錦絹千段。598年(開皇十年),文帝又從長安到仁壽宮建行宮12座,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隋文帝“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察細行,不察大體,為人忌才。在他晚年,為政昏憒,不少功臣如劉日方、鄭譯、梁士彥、宇文忻等先後被殺或貶黜,“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所信者隻有楊素,任其上下欺詐,因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複雜尖銳,“正道因茲弛紊”,為楊廣的奪嫡篡位提供了方便。
楊廣是文帝的次子,其兄楊勇為嫡長子,立為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楊廣13歲封為晉王,20歲被任命為指揮統戰爭的隋軍主帥,功高權大,擁有軍事實力,早有奪取楊勇太子位置的企圖。他和大臣楊素、宇文述等勾結,收買宮人和大臣為其在內廷虛美,“矯飾仁孝”,騙得文帝和獨孤皇後的信任。皇後獨孤氏不喜歡楊勇,東宮近臣也說楊勇的壞話。600年(開皇十年),文帝正式下詔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
604年(仁壽年),63歲的隋文帝臥病仁壽宮,楊廣和楊素合謀,指使心腹張衡入宮刺殺文帝,“血濺禦屏,冤痛之聲聞於外”。楊廣殺生父後,又矯詔處死楊勇,而奪得帝位。605年楊廣即位稱帝,是為隋煬帝,年號大業,並決定遷都洛陽。
營建東都煬帝(楊廣)即位之後,在洛陽興建東都。原來長安地位偏西,從經濟方麵考慮,要把南北各地人民繳納的糧食絹帛,全部運到長安,未免困難。開皇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到潼關,跟黃河相接,目的就在於解決運輸問題。然而洛陽以西的黃河,水道並不通暢,門峽尤其是當時無法克服的險阻,所以廣通渠的作用隻能減少點困難,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煬帝決定在洛陽建設個新都,使大部分物資無須運往關中。大業元年(605年)在大建築師宇文愷的領導下,規模宏偉的大工程開始了。從這時起,到第年正月完工,每月征用兩百萬個勞動力。13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東都早已毀掉,然而它的遺址,今天在洛陽市區以西,依然可以確實指出。據實地勘測,外郭城周圍共有50多裏,城門位置和下水道等也都有遺跡可尋。城西北部的宮城是宮殿所在,皇城是文武官衙所在。從宮城中央各殿起,向南筆直穿過外郭城正中的城門,正對著城外的名山伊闕。
東都城裏,除宮城、皇城之外,有官吏百姓居住的坊,和豐都、大同、通遠3市。市是商業區。豐都市周圍8裏,開12個門,內有3000餘肆(店)。街道兩旁,榆柳交蔭,房屋整齊,堆滿著珍奇的貨物。當時有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天下各地被遷到東都,來點綴升平。另外還有河北3000多家工藝戶,也離鄉背井,來到東都。因此,洛陽的商業和手工業都興旺發達起來了。
開鑿大運河關隴地區的農業生產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南朝270多年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卻成為“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宋書·孔季恭傳後論》)的富饒之區。然而隋王朝的政治、軍事重心,卻仍舊在北方。隋煬帝需要借運河來控製南方。溝通南北的運河大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
運河的開鑿,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第,它把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係起來,從此大大地縮短了南北的交通,便利於南北的交通;第,它使南北物產的交流有了暢通的渠道,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以後沿運河的幹線上,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都因為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而繁榮起來,通濟渠南端的揚州(江都),便逐漸形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海運尚未暢通以前,在內地的陸上交通尚未采用新式交通工具以前,運河直是國內溝通南北的大動脈。第,它使中華文明的區域進步擴大。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黃河兩大河流域,促進了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南北文化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使中華文明成為有機的統的整體。
這條運河在開鑿過程中,無論通濟渠、永濟渠,都征發了上百萬的民夫。通濟渠在大業元年月開鑿,同年月就通航了。永濟渠在大業年正月開鑿,也不到幾個月就通航了。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苦難。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挨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的人在半數之上。(《開河記》)隋煬帝開鑿運河主要是為了聯結南北方,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他沿運河巡行南方,本身就是顯示隋朝國力的政治軍事大示威。同時,也有便於他本人巡遊享樂的目的。
大業元年(605)。他在下令開鑿通濟渠的同時,派官吏往江南造龍舟及各色船隻數萬艘,同年通濟渠這段運河剛鑿通,隋煬帝就帶了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並十衛軍士,浩浩蕩蕩,乘舟前往江都。沿途之上,窮奢極欲,征發無度,耗費資財,難以數計,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出巡與揚威大業年(607年),煬帝率甲士50萬人,馬10萬匹,出巡出塞。他事先下令讓建築師宇文愷造了觀風行殿與合城,隨駕出巡。觀風行殿是座可拆可裝的宮殿,下置軸輪,進退自如,其大可容納數百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動房屋。合城則是可拆可裝的座城池,周長8裏,以板作骨,以布作飾,繪以丹青,上布旗旌,甲士可荷戟負戈在城上巡邏。這恐怕也是古代最大的活動建築。草原上夜之間突兀樹起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