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又起宮殿。突厥可汗與酋長們遠遠望見以為是神助天成,敬畏不已。離城10裏就不敢再騎馬,跪於地上匍匐而行,紛紛爭獻牛羊駝馬。煬帝則厚賜可汗酋長以大量金帛。
當時,朝臣高熲、賀若弼等人就曾私議皇帝此次出巡過於奢侈。煬帝知道了,立即將他們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殺掉了。
大業年(609年),煬帝又西巡張掖,並詔令西域17國的使臣前來晉見。又命令武威、張掖兩郡的男男女女,都穿起最華麗的服飾,駕上最好的車馬,列隊歡迎,隊伍長達數十裏。如此興師動眾,原是為了向西域人民誇耀中原的富有。
第年,西域使團和成隊的商旅傾慕中國之富有,雲集洛陽。煬帝詔令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在皇城端門外大街上搭起戲樓,戲場周長約8公裏,樂師多至1.8萬人。燈火輝煌,如同白晝,通宵達旦。這場大戲從正月十日開台,整整演了半個到月底方才收場。
這期間,商旅們要求在市內進行交易。整個市容整頓新,小商小販錦衣麗服,竟連賣蔬菜的也用精美的龍須席鋪地。西域商人路經酒食店,店主熱情邀請入座,醉飽出門,不收分文,以顯示隋的富庶。但客人並不癡呆受騙,有人就指著市間樹木上纏飾的彩絹質問說:“貴國也有窮人,衣不蔽體,為什麼不給他們去做衣服,卻用來纏樹呢?”市上的人被問得無話可答。
煬帝這種虛榮浮誇的愚蠢行為並未贏得民族間的信譽,他的大民族思想,卻招致了民族間的幹戈。
大業十年(615年)秋,當煬帝再次率領甲士出巡塞外時,突然遭到突厥人幾十萬騎兵的襲擊,雁門(今山西代縣)帶41座城堡被攻克39座。煬帝逃之不及,被圍困在雁門城裏。突厥人攻城甚急,飛矢紛紛落到煬帝腳前。這位不可世的暴君,被嚇得神無主,抱著小兒子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腫了。多賴將士奮勇,死守孤城,才得以轉危為安。
王薄起義暴君隋煬帝繼位以來,進行無休止的橫征暴斂,早已叫百姓透不過氣來。3次征高麗的戰爭,全國規模的大征調,更使永濟渠沿岸的村落,幾乎找不到男丁。勞力缺乏,田園荒蕪,再加上場洪水,糧價漲了幾百倍,人民靠樹皮野菜充饑。他們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饑餓的折磨,紛紛揭竿而起。
大業年(611年),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起義。這座山在鄒平、長山、淄川諸縣交界,山勢險峻,周圍60裏,號稱第泰山。這個地方曆來是起義農民隱身的場所,早在北魏時期,就“多有盜賊”。由於山裏產鐵,過去有人在山裏製造兵器。傳說王薄是個鐵匠,很會打造槍頭。正因為長白山具有各種優越條件,因此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不少人都在這裏聚義。
王薄自稱“知世郎”,他以先知先覺自居,借以樹立自己的威望。他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起來反抗隋煬帝,從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歌詞道: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矛肖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起義好像星星之火揭開了全國農民戰爭的序幕,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國各地燃燒起來。
同年,孫安祖、竇建德在高雞泊(今山東恩縣)、張金稱在俞阝縣(今山東夏津)、翟讓與單雄信、徐世責力據瓦崗,外黃王當仁、濟陽王伯當、雍丘李公逸、韋城周文舉等紛紛起義。
大業年(613年),孟海公據濟陽周橋(今山東曹縣)、孟讓在齊郡(今山東濟南)、郭方預在北海(今山東益都)、郝孝德在平原(今山東德縣)相繼起義。
大業年(613年)禮部尚書楊玄感,乘煬帝第次東征高麗之機,在黎陽(今河南睿縣)起兵。在劉元進、朱粲、管崇等人的領導下,江南農民在餘杭(今浙江杭州)、吳郡(今江蘇蘇州)帶發動了起義;在白瑜娑等人的領導下,西北農民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等地起義。十章丘杜伏威、臨濟輔公礻石起義,與下邳苗海潮、海稜趙破陳等部會合。這時僅見於記載的起義軍就達百餘支,參加人數數百萬。起義軍“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郡,攻剽城邑”(《隋書·煬帝紀》)。大業十年以後,各地起義隊伍切斷了長安、洛陽、江都隋朝大據點的聯係,隋統治集團陷入農民起義的大包圍中。
瓦崗寨起義風起雲湧、星羅棋布的隋末農民大起義,自大業年到大業十年(616年),經過年的奮戰,逐漸形成大支隊伍,支是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支是杜伏威、輔公礻石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支就是翟讓、李密的瓦崗軍。
大業年,東都法曹翟讓犯了死罪,獄吏黃君漢欽佩翟讓驍勇,以為他能拯救百姓,就暗中打開死牢門,將他放了。在東郡(治所今河南滑縣)邊界,有處山勢特別險要,峰回坡陡,莽林環抱。山上結著個寨子,柵高壘固,稱瓦崗寨,寨中正聚集著起義的農民。翟讓亡命到瓦崗,被擁戴做了寨主。翟讓的同鄉單雄信驍健勇猛,善用馬槊,還有年僅17的徐世責力,先後率部投奔翟讓,隊伍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因為聚義瓦崗,所以稱為瓦崗軍。
楊玄感兵敗,謀主李密被捕,和其餘10多名欽犯起被押送東都。途中,李密等十餘欽犯乘防守的人醉臥夢鄉之機,鑿牆穿洞,逃了出去。李密脫險後,為了躲避官府緝捕,改姓易名,轉輾山村,處亡命。後來他往來於外黃王當仁、濟陰王伯當、韋城周文舉、雍丘李公逸等結寨聚義的群雄之間,鼓動他們下山取天下。
李密在大業十年約了王伯當,投奔瓦崗寨。李密上山初,翟讓因聽說他是楊玄感的亡命將軍而不信任他,把他軟禁在營外。李密靠了王伯當的幫助,去見翟讓獻策說:
“如今昏君巡遊江都,精兵集於遼東,這個形勢如同過去項羽、劉邦奮起奪取天下的時機樣。足下雄才大略,瓦崗士馬精勇,正可以席卷京(長安、洛陽),誅滅暴虐,成就滅隋大業。”翟讓因此對李密刮目相看。
李密見瓦崗人馬愈來愈多,而糧草不敷供應,感到如果曠日持久,勢必人馬困疲,旦強敵降臨,就會渙然離散,於是向翟讓又獻計,勸翟讓下山奪取滎陽,養精蓄銳,然後大幹場。翟讓稱好。
滎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要隘虎牢關在郡境內。因此隋煬帝特派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全力對付瓦崗軍。
李密部署翟讓率兵從正麵迎戰誘敵,李密率精兵千餘埋伏在滎陽北麵的大海寺北密林中。張須陀向藐視翟讓,翟讓且戰且退,往北退了10多裏,把張須陀的2萬人馬引到大海寺。瓦崗伏兵殺出,翟讓回馬殺回,和李密、徐世責力、王伯當起圍殺隋軍。張須陀戰死,隋軍被殲1.5萬餘人。
緊接著,瓦崗軍部署新戰役。李密、翟讓帶領7000輕騎,兼程疾馳,舉攻克了洛口倉。進城後,立即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消息傳開,瓦崗義軍聲譽傳方。以文辭聞名海內的祖君彥也來投奔瓦崗軍,李密把軍中書檄全委托了他。
瓦崗軍奪取洛口倉的消息傳到江都以後,隋煬帝嚇得魂飛魄散,不敢再回東都。駐守東都的越王楊侗,任命裴仁基為河南討捕大使,與虎賁郎劉長恭各自領兵,夾擊瓦崗軍。劉長恭領的是少爺兵,拖拖拉拉,走了11天,渡過洛水,在鞏縣東南石沙子河西岸列陣,南北長達10餘裏。李密、翟讓早有部署,陳兵於石子河東岸,另有部埋伏在橫嶺下。翟讓先接戰,不利。李密即指揮後隊蒲山公營橫衝官兵隊陣,隋兵大敗,劉長恭在混亂中換上士兵衣服,逃回了東都。裴仁基失期未到,等聽到劉長恭失敗,嚇得不敢前進,屯兵於鞏縣東南的百花穀,固壘自守。後來還屯虎牢關。
瓦崗軍威震中原,翟讓感到自己能力已不足繼續領導,就讓位給李密,奉李密為魏公。李密設壇場,即位,組織行軍元帥府,改元永平;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為左武衛大將軍,徐世責力為右武衛大將軍,其餘都拜受官職,令他們各領本部。李密建立了獨立政權,號令天下。孟讓、郝孝德、秦叔寶、程咬金等各路英雄都絡繹不絕地投奔瓦崗。隋朝的官員裴仁基、柴孝和、鄭廷頁等也聞風紛紛獻城投降。著名驍將羅士信等也率眾歸順了李密。因裴仁基獻出虎牢關,李密封他為上柱國、河東公。當時“道路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瓦崗軍聲威大張,成為隋末農民起義中最大的支義軍。
為了鞏固基地,李密令田茂廣築洛口城,方40裏,同時派房彥藻向東擴展,攻克了安陸(今湖北安陸)、汝南(今河南汝南)、淮安(今河南泌陽)、濟陽(今山東曹縣)。
經過幾次反複的激烈的戰鬥,瓦崗軍又奪隋朝另大糧倉回洛倉,大修營塹,部署攻打東都。李密召集元帥府幕僚,命記室祖君彥草就了篇討伐昏君檄文,傳檄天下。
檄文中聲討煬帝有十大罪狀,並說:“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後來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時李淵還未入關,煬帝命監門將軍龐玉,虎賁郎將霍世舉率關內兵救援東都。柴孝和勸李密避其鋒芒,自率精銳,乘虛入關,西取長安。李密認為這是他當年為楊玄感所出的上策,但顧慮到他的部下將士都是山東人,見洛陽還未攻下,就沒人願隨從西進,未能依從柴孝和的計策。柴孝和非常惋惜,隻得另獻計說,大軍既然不能西進,就由他先入關中聯絡群雄,看機會吧。李密同意了。柴孝和率數十騎入關,說動了關中群雄萬餘人,準備響應李密。不久,李密在作戰中,中流矢負傷。官兵氣焰大張,龐玉、段達乘勝夜襲瓦崗軍大營。李密箭傷未愈,與裴仁基倉猝應戰,大敗,棄了回洛倉,撤奔洛口。柴孝和聯絡的關中群雄聽到李密兵敗,統統變卦散去了。柴孝和隻得輕騎歸返瓦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