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微波通信技術(1 / 2)

第九章第六節微波通信技術

 微波簡史

在了解微波通信的具體工作原理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微波通信的發展。

微波的發展是與無線通信的發展分不開的。1901年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號,進行了

從英國到北美紐芬蘭的,世界上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波的通信試驗,開創了人類無線

信的新紀元。無線通信初期,人們使用長波及中波來通信。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發現了短波

通信,直到20世紀60年代衛星通信的興起,它一直是國際遠距離通信的主要手段,並且對目

前的應急和軍事通信仍然很重要。

用於空間傳輸的電波是一種電磁波,其傳播的速度等於光速。無線電波可以按照頻率或

波長來分類和命名。我們把頻率高於300MHz的電磁波稱為微波。由於各波段的傳播特性各異

,因此,可以用於不同的通信係統。例如,中波主要沿地麵傳播,繞射能力強,適用於廣播

和海上通信。而短波具有較強的電離層反射能力,適用於環球通信。超短波和微波的繞射能

力較差,可作為視距或超視距中繼通信。

微波通信是20世紀50年代的產物。由於其通信的容量大而投資費用省(約占電纜投資

的五分之一),建設速度快,抗災能力強等優點而取得迅速的發展。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

產生了傳輸頻帶較寬,性能較穩定的微波通信,成為長距離,大容量無線傳輸的主要手段,

模擬調頻傳輸容量高達2 700路,也可同時傳輸高質量的彩色電視節目,而後逐步進入中容

量乃至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頻率選擇性色散衰落對數字微波傳輸中

斷影響的發現,以及一係列自適應衰落對抗技術與高狀態調製與檢測技術的發展,數字微波

傳輸產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80年代至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整套高速

狀態的自適應編碼調製解調技術,與信號處理及信號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現今的衛星通

信、移動通信、全數字HDTV傳輸、通用高速有線/無線的接入,乃至高質量的磁性記錄等諸

多領域的信號設計,和信號的處理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發達國家的微波中繼通信在長途通信網中所占的比例高達50%以上。據統計,美國為6

6%,日本為50%,法國為54%。我國自1956年從民主德國引進第一套微波通信設備以來,經過

仿製

和自行研製過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在京津之間的同軸電

纜全部斷裂的情況下,六個微波通道全部安然無恙。90年代的長江中下遊的特大洪災中,

微波通信又一次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衛星通信方麵,從1945年克拉克提出三顆與地球同步的衛星可覆蓋全球的設想以來,衛

星通信真正成為現實經曆了20年左右的時間。先是諸多低軌衛星的試驗,而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成功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距地球高度約1 600公裏的人造地球衛星,實現了對地球

的通信,這是衛星通信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1965年4月6日發射的“晨鳥”號靜止衛星

,標誌著衛星通信真正進入了實際商用階段,並納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組織INTELSAT

的第一代衛星係統IS-Ⅰ。GEO商用衛星通信以INTELSAT衛星係統為典型,從1965年IS-Ⅰ以

來,至今正式商用的衛星係統曆經8代12種。

 微波通信的發展曆史

移動通信方麵,它的發展至今大約經曆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20年代初到50年代

末,主要用於船舶及軍事活動,采用短波頻段及電子管技術,至該階段末期才出現150MHz的

單工汽車

公用移動電話係統MTS。第二階段末50年代到60年代,此時頻段擴展到UHF450MHz,器件技術

已經向半導體過渡,大都為移動環境中的專用係統,並解決了移動電話與公用電話的接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