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低緯度地區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分別引起了自東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與其間自西向東的赤道逆流共同構成太平洋赤道流係,在赤道南北各自產生一個順時針和逆時針的熱帶環流。赤道海流寬度約2 000千米,厚度約200米,流速1節左右,靠近赤道一側的流速比另一側要大,在大洋西部比大洋東部要大。例如北赤道流從加利福尼亞半島尖端的東南部開始向西橫貫太平洋,長約1.4萬千米,寬度從北緯10°~22°,厚約200米,流速平均0.4~0.6節,西部可達0.9節。北赤道流至菲律賓東岸,一個分支向南與南赤道流北向分支彙合成東向的赤道逆流,而主支則北上形成黑潮。在北緯35°附近再分支,部分北上與親潮會合,主支轉向東流,至東經160°延伸為北太平洋流,又叫西風漂流。其主幹流速為1~1.5節。接近北美洲西岸時,又分成兩支,一支北上為阿拉斯加暖流,大部分轉向東南成加利福尼亞寒流,南端與北赤道流源銜接,從而完成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順時針循環體係。這個環流位於中緯度,通常水溫高、鹽度大,所以又稱為“北太平洋溫水環流係統”。
太平洋環流對太平洋及亞洲東部、美洲西部的氣候影響很大。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西部熱帶海區,是熱帶氣旋盛行的區域。南太平洋東部,氣溫較低,霧多雨少。
太平洋地震帶
海溝眾多的太平洋邊緣地區,是世界著名的大地震帶,也稱環太平洋地震帶。伴隨地震,常有大規模的地麵變形、斷裂和崩塌現象發生。1891年10月28日,日本橫濱大地震,產生一條長160千米的裂縫;1899年,阿拉斯加大地震,許多岩塊突然移位,移動距離達10~15米,改變了海岸原有的形態,使岸邊森林陷入海中;1976年1月14日,斐濟—克馬德克群島間的海溝曾發生8級強震。
太平洋火圈
海溝眾多的太平洋邊緣地帶,有眾多的火山島,因此又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球上的522座活火山,有322座在太平洋地區,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邊緣地帶。在阿拉斯加,約有80座火山,其中有40多座是活動的。中國台灣島有大屯火山群,它東邊的龜山島、火燒嶼、紅頭嶼等也是火山體。在日本1951年爆發了富士火山。在日本的165座火山中,有54座是活火山,1976年1月23日,阿拉斯加島嶼上的一次火山噴發,簡直就像有顆原子彈在島上爆炸一樣,濃煙和火山灰形成的巨大蘑菇雲扶搖直上,飛上一萬二千米的高空,這座名叫“聖·奧古斯”的火山,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周期性地活動。
太平洋妖風
1982年秋天,澳大利亞東部雨水充足,莊稼長勢喜人,人們盼望著又一個豐收年。然而,不祥之兆已出現。赤道太平洋襲來一股熱輻射,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低壓區上空形成一個大紅圈。因南美人常常在聖誕節期間感受到這股輻射帶來的暖風,所以就稱其為“孩兒基督”的妖風。
碳 循 環
碳的循環過程是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主要內容,也是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的核心內容。我們知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中碳的存量是大氣中的50倍。科學家估計,地球上每年燃燒礦物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至少有1/2被占地球3/4的海洋所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