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海底專屬采礦區
我國已於1999年圈定7.5萬平方千米的海底專屬采礦區,在當前可預期的回采率條件下,可滿足年產300萬噸多金屬結核礦開采20年的需求。在這塊“豐產田”裏,初步估算有4.2億多噸金屬結核,其中含錳11 175萬噸、銅406萬噸、鎳514萬噸、鈷98萬噸。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說,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如同撒在地上的土豆一樣,現在我國已掌握從深海撈起這些“土豆”的技術,對其冶煉和提純等工藝的研究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商業開發時機的選擇要根據國內需求情況、國際金屬市場行情等綜合分析決定。
我國5大海區的分界線
渤海與黃海分界線:以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西角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角連線為界,西為渤海,東為黃海。
黃海與東海分界線:以長江口北岸的北角至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為界,北為黃海,南為東海。
東海與南海分界線:以福建、廣東兩省大陸海岸交界處,至台灣島南端貓鼻頭連線為界,北為東海,南為南海。
台東海區界線:北連東海,與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相臨;南至巴士海峽,溝通南海;東與太平洋毗鄰。
我國的海岸帶地理環境
我國的海岸帶地理環境優良,整個海岸帶處在北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中,絕大部分屬於終年不凍的暖水海洋。從我國內陸流入海洋的江河達千餘條,河流長度大於50千米的有150餘條。其中特大河徑流注入海的有長江、黃河、珠江、遼河、鴨綠江、海河等。這些江河給沿岸海域送去了豐富的淡水、泥沙和營養物質,其入海口處形成大麵積的河口三角洲和深厚的海底沉積。最著名的有地處我國東部的黃淮平原、長江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下遼河平原等,這些都是秦漢以來曆經千餘年時間淤積而形成的陸地。總麵積在1 400萬公頃。
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
我國就礦產資源總量來說,是世界上6個資源大國之一。但對於含量最高、也是最具有經濟價值的4種金屬鎳、鈷、銅、錳來說,我國陸地儲量卻不豐富,分別占世界儲量的3.7%、2.86%、2.86%和1.4%,人均占有量更低。我國的海洋調查船“向陽紅5號”、“海洋4”號、“大洋1”號、“向陽紅16”號、“向陽紅9”號等先後在太平洋赤道水域、中太平洋海盆和東太平洋海盆進行了數十個航次的科學考察,調查麵積達200萬平方千米,采用地質取樣、海底照相、多頻探測、單道地震測量、重力測量、磁力測量、CTD測量等方法,在北緯7°~13°,西經138°~157°的範圍內圈出了有足夠的商業價值的30萬平方千米的申請區。其中15萬平方千米的區域作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區,另15萬平方千米的區域為我國的開辟區。我國在取得了這個開辟區之後,在我國海洋開發史上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微體古生物法
微體古生物法是古海洋學最主要的研究手段。有孔蟲、放射蟲、矽藻、顆石藻等微體或超微體生物的生活,主要受海水深度、溫度、鹽度、濁度、營養鹽以及水體運動等各種物理化學條件的控製。這些要素變化的信息便記錄在生物個體、生物組合、分異度等特征上,因此海洋生物是海洋環境的靈敏標誌。不同生物對其生活環境有一定選擇性,如放射蟲多見於赤道海域;矽藻多產於高緯度海區;窄溫性有孔蟲,有的適應於溫水,如截錐圓輻蟲;有的適應於冷水,如厚壁新方球蟲。根據生物分布還可以推斷古海岸線的位置,從底棲有孔蟲的居住帶和生物分異度可推斷古水深;微體生物化石組合和延伸方向大體指明水團和海流流向;窄鹽性動植物化石可作為判斷海水鹽度的指標,等等。
衛星發現大洋“中尺度渦”
1973年,美國“天空實驗室”衛星首先拍攝到了大西洋西部熱帶海域水流中的大渦流。這個大渦流縱橫60~80千米。同時,這個渦旋的海水運動方式也很有特點,冷的海水從100多米深處向上湧升,將海底許多營養物質帶到海麵,於是,在這個大渦流的海域中形成一個很好的漁場。“天空實驗室”在其他海域也發現了類似的渦旋。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一帶、非洲東岸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地附近海域,以及在印度洋西北地區、南中國海海域,都能見到這種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