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我國的領海(3 / 3)

在世界各大洋中,到處都有這種渦流的存在,完全沒有這種渦流的海域是很難找到的。這些渦流的厚薄、大小不一,旋轉的方向,有左有右,渦流中心區的海水溫度,有冷有熱。總之,大洋中的渦流形形色色,各式各樣。這許許多多的渦流,直徑從幾十千米到數百千米,存在的時間,短的幾十天,長的在半年以上。它們與海洋中大而穩定的環流相比,是個局部,並不顯眼;但是,它與人們用肉眼看得見的近海水旋渦相比,就顯得非常之大了。所以,人們稱這種渦流為“中尺度渦”。大洋中尺度渦的發現是近幾十年對大洋環流認識的一個突破性進展,它改變了人們對海流的傳統看法。

中尺度渦的發現,使傳統的大洋海流理論受到挑戰。大量“中尺度渦”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大洋裏決不隻是幾個簡單的環流,弱流區也不是想像的那樣平靜。這就是說,大洋環流的結構可能更複雜。而且,人們還發現,充斥於海洋中的這許許多多的渦流,與大洋環流之間有著強烈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忽視渦對環流的影響。假如這些渦流也像大氣中那樣由斜壓不穩定因素引起,則大洋環流有可能由中尺度渦所維持。這就從根本上修正了風生環流的觀點。

無震海嶺

無震海嶺指地震活動甚少的海底山係。又稱不活動海嶺。地形起伏不大,兩坡較陡,頂麵較平坦,綿延700~5 000千米,寬250~400千米,高出洋盆2 000~4 000米,常有局部露出水麵而成為大洋島嶼的,如夏威夷群島。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塊內部,沒有裂穀和轉換斷層。岩石種類較多,有拉斑玄武岩、堿性玄武岩及其他堿性岩類、中性岩和酸性岩等。地殼較周圍洋盆厚得多,有的可達20千米。有些花崗岩質的無震海嶺,可能是古陸的殘餘部分。成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由地殼斷塊垂直運動而形成的;有人認為是由海底火山沿裂隙噴發出的岩漿所形成。美國人W.J.摩根依據無震海嶺的地質年齡沿一定方向遞增的現象,提出“熱點說”,認為熱點處的火山活動源地固定在地幔深處,當板塊移動至熱點之上時,隨著熱點處的岩漿噴發而形成火山,從而發育了無震海嶺。

無脊椎動物發聲

無脊椎動物的某些發聲可能和繁殖有關,或作為警告的信號。

發聲最多的是甲殼類,如蟹類和蝦類等。這類動物通常用鉗和觸角之類,撞擊和摩擦發出劈啪聲、喀噠聲或銼磨聲。有些亞熱帶的蝦有一個特別大的螯,用以發聲。這種噪聲,大部分是無脊椎動物在進食和運動中發出的,噪聲頻譜介於20赫到20千赫之間。在這些動物群集的溫暖海區,噪聲很大,在10~20千赫範圍內,可能比2級海況下的海洋噪聲大45分貝之多。軟體動物中,貝類在它們的殼開合時發出碰撞聲;烏賊和章魚在用堅硬的嘴進食時發出銼磨聲,在噴水向前推進時發出砰砰聲;藤壺和海膽在移動時也會發出喀噠聲。

萬山群島——天然屏障

萬山群島由100多個島嶼組成,北起虎門,南至蚊尾洲,西起大襟島,東至擔杆島。位於珠江口,守衛著我國華南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珠江口的天然屏障,在保衛我國華南地區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灣流

灣流是世界海洋裏的著名暖流,它從加勒比海、墨西哥灣開始,橫跨大西洋,流向寒冷的北極。它由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中越過赤道的北分支彙合而成。墨西哥灣是個巨大的溫熱“蓄水庫”,灣內海水從佛羅裏達海峽流出,成為一支強大的暖流。海流的流量很大,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淡水河川總流量的50多倍。專家們認為,如果從海流中僅提出4%的能量,就可獲得大約10億~20億千瓦電,相當於一座核電站的輸出功率。

灣流的能量

灣流蘊含著巨大的熱量,它所散發的熱量,恐怕比全世界一年所用燃煤產生的熱量還要多。由於它的到來,英吉利海峽兩岸的土地每年享受著灣流帶來的巨大熱能。如果拿同緯度的加拿大東岸加以對照,差別更為明顯: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東部地區,年平均氣溫可低到零下10℃,而同緯度的西北歐地區可高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