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水底隧道
1818年至1843年,英國在倫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條水底隧道,長458米。原為人行及通馬車之用,建成後改為通行鐵路之用。施工時河水曾兩次淹沒了隧道而被迫停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隧道。
最早開發錳結核的國家
德國是一個在海底錳結核開發方麵進行得較早的國家。德國在中太平洋北部申請了一塊礦區,以滿足德國20年內對鎳、銅、鈷、錳的大部分需要量。前蘇聯是第一個申請先驅投資者的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有意識地尋求一些海底礦產資源。
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各種現象,如曲曲折折的海岸,起伏不平的海底,動蕩不定的海水,風雲多變的海洋上空。用科學名詞來說,就是海岸和海底地形,海洋水文和海洋氣象。它們還可以分解成各種要素,如海岸和海底的地貌起伏形態、物質組成、地質構造、重力異常和地磁要素、礁石等天然地物,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透明度、水色、波浪、海流,海空的氣溫、氣壓、風、雲、降水,以及海洋資源狀況等。
自然的大陸架
自然的大陸架的範圍自海岸線(一般取低潮線)起,向海洋方麵延伸,直到海底坡度顯著增加的大陸坡折處為止。陸架坡折處的水深在20~550米間,平均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線作為陸架下限的。大陸架平均坡度為0~0.7,寬度不等,在數千米至1 500千米間。全球大陸架總麵積為2 710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總麵積的7.5%。陸架地形一般較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溝穀;上麵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區被泥砂等沉積物所覆蓋。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原為海岸平原,後因海麵上升之後,才沉溺於水下,成為淺海。
《執行協定》的調整
《關於執行<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定》對《公約》中有關締約國費用及體製安排、企業部、決策、生產政策、審查會議、技術轉讓等實質性問題作出了重大調整,從而以現實可行的製度和辦法保證了國際海底區域製度的實施;並明確規定“《協定》和《公約》第十一部分如有任何不一致的情況,應以《協定》的規定為準”。
舟山群島
舟山群島由1 339個島嶼組成,麵積1 300多平方千米,北起花鳥山,南至西磨盤,跨海域約80海裏,是我國沿海最大的群島。位於杭州灣正東方,扼長江入海之咽喉,背倚上海、浙江海岸,是軍事上的“滬杭寧的海上屏障”,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之一。群島魚產豐富,年漁獲量在50萬噸以上,占全國的1/10,素有“中國漁都”的美稱。
轉換斷層
轉換斷層是以其平移段的運動方向和與兩端構造帶的組合類型來分類命名的。橫斷中脊的斷裂帶是最常見的一種,稱中脊—中脊型轉換斷層,它主要分布於洋底,但在大陸上也能見到它的蹤跡,如前述的聖安的列斯大斷層。此外還有連接中脊與海溝(溝弧)的中脊—海溝(溝弧)型轉換斷層,以及連接海溝與海溝的海溝—海溝(溝弧—溝弧)型轉換斷層。據溝弧形態又可區分為三種類型。這就是說上述共有6種組合類型,但轉換斷層是有右旋(右行)和左旋(左行)之分的,也就是說,右旋有6種,左旋也有6種,共12種混合類型。這12種組合類型體現了中脊—中脊型、中脊—海溝型、海溝—海溝型三種板塊邊界之間岩石圈的消長變化,有的增長,有的不變,有的縮減。
轉換斷層說
地質學家圖佐·威爾遜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轉換斷層說。威爾遜是加拿大著名地質學家,從海底擴張學說一提出,他便開始注意這個學術動向。當他用新的視角和理論提出轉換斷層的新概念後,就受到學者們的歡迎和認同。絕大多數的地質學家們看到,轉換斷層的思路,不但為海底擴張學說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而且還使人們看到地學革命的新曙光。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威爾遜並不相信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而是一名“地球冷縮說”的鼓吹者。但是,後來的研究實踐使他看到“冷縮說”沒有前途,又改為相信地球“熱脹說”,但還是走不通。最終,他終於看到大陸漂移、地幔對流、海底擴張學說的生命力,投身到這個新的學術研究理論,並且提出了“轉換斷層”的獨特見解,樹立起支持“海底擴張學說”的一根強有力的支柱。
專屬經濟區
專屬經濟區是沿海國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國家管轄的海域。其寬度為從領海基線量起不超過200海裏。沿海國在它的專屬經濟區內享有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源等的權利;對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和保全享有專屬管轄權。但沿海國在行使其權利和義務時,應適當顧及其他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其他國家享有船舶航行和飛機飛越的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但應遵守沿海國所製定的法律和規章。對生物資源,沿海國有權決定可捕量和捕撈能力。內陸國有權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內開發生物資源的適當剩餘部分。
專屬經濟區的管理情況
首先對漁業資源進行調查和研究,重點是對主要經濟魚類的種類、數量、分布要搞清,研究其變化規律,以便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的確定每年的可捕量,避免漁業資源衰竭或不必要的浪費;在確定了可捕量的前提下,合理的組織本國漁民的生產活動。一般是通過發放漁業生產許可證、規定海上生產作業區域、限定漁具或作業方式、收購漁獲物等一係列的方法和措施,實現適度經營生產。對於外國捕漁者,雖然可以允許其捕撈可捕量的剩餘部分,或者叫做剩餘捕撈量,但在對其管理上,大多從嚴掌握;除指定漁業生產作業區、限定漁船數量、作業方式以及漁具等之外,還組織海上作業的現場監視,甚至派員隨船監視,實行海上作業報告製度等等。對於漁業資源的養護問題,已引起沿海國家的普遍關注,大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對漁業資源進行養護。
珠江鎖鑰
珠江口東臨台灣海峽,西麵是瓊州海峽,是我國華南的重要海軍基地。珠江口的虎門,素有“金鎖銅關”之稱。江口外麵,島嶼密布,水道縱橫,其中萬山群島環繞整個珠江口,是廣州港的多層海上屏障。依托這些島嶼,可以控製珠江口和香港,成為珠江口的鎖鑰。
萬山群島由擔杆列島、佳蓬列島、萬山列島、高欄列島、三灶島、桂山島等組成。擔杆列島橫列於香港南方海麵,為保衛香港地區和珠江口的重要海上支撐點。佳蓬列島位於珠江口最前哨,與周圍各列島可構成火力網,控製珠江口東部和香港西部各水道入口。
萬山列島是萬山群島中最大的列島,位於珠江口正南方,控製著珠江口諸水道的入口,是保衛珠江口和廣州地區最重要的海上屏障。
大萬山島為萬山列島的主島,地勢險要,位置突出,曆來是重要設防地,140多年前,林則徐曾在此修築炮台,抗擊英軍入侵。高欄列島位於萬山群島最西邊,控製著內河通往廣州的水路。
三灶島是萬山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距大陸很近,對守衛珠江口和三角洲地區意義重大。桂山島位於珠江口東側,是廣州、黃埔及珠江各港口的出海門戶,又處香港至澳門海空航線要道,位置十分重要。
珠江石油資源
珠江口含油盆地位於東經110°~118°,北緯19°~23°之間,麵積約14.7萬平方千米,是南海北部大陸架、大陸坡上最大的一個沉積盆地。該盆地以新生代沉積為主,沉積厚度在7 500~11 000米。目前,在盆地中已發現了16個油田和含油構造,石油地質儲量約在40~45億噸。位於這個盆地的流花11-1油田,距香港190千米,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億噸,高峰年產量可達240萬噸。該油田發現於1987年,1993年3月經我國政府批準,由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南海東部公司與美國陳莫科東方石油公司、科麥奇中國有限公司聯合建設,並由三方聯合管理和運作。1996年3月29日該油田建成並投入生產,第一批10口生產井,日產原油6 5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