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以敘空戰
1982年6月9日至11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空軍在黎巴嫩的貝卡穀地上空,進行了3天的空戰。作戰雙方投入150架戰鬥機,結果以色列空軍取得了擊落對方80架飛機,自己沒損失一架飛機的戰績,由此震驚了世界,被人稱為曆史上最不平衡的一次空戰。
以色列空軍之所以取得如此戰績,最根本的原因是依賴於先進武器和有高超空戰技術的飛行員。以色列參加空戰的是1架EM2C型空中預警指揮機和幾十架FM15、FM16型戰鬥機。這些戰鬥機比敘利亞戰鬥機更具有優勢。正是由於以色列飛行員有平時超乎尋常的訓練基礎,駕駛技術高超,戰術使用靈活,使得本來就比對手要先進的飛機,在空戰中更顯出其作戰優勢。
“西北風”導彈
“西北風”可謂獨樹一幟,它的彈頭前方安裝了一個六角形的光罩,能有效地減少飛行的阻力,這種光罩由氟化鎂製作,彈頭上的紅外線極易穿透,便於導彈用紅外線去捕捉目標。“西北風”導彈的前部為戰鬥部,後段為動力部。戰鬥部裝有1千克高爆炸藥和許多鎢合金小球。當導彈戰鬥部爆炸時,這些鎢合金小球便在高爆炸藥的作用下射向目標。
“西北風”導彈的“尋的頭”很有特色,它可以在38°的範圍內進行轉動,所以,目標一旦被“西北風”的尋的頭發現,想用急轉彎的辦法逃脫是很難辦到的。
“西北風”導彈的引信有觸發引信和近炸引信兩種。所謂近炸引信,是說導彈在接近目標到一定的距離時,引爆導彈。“西北風”的近炸引信可以確保導彈距目標1米的範圍內爆炸,這樣就不會因目標的回避動作而提前引爆。
“西北風”導彈一誕生就被許多國家看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種導彈除了單兵肩射之外,還可以安裝在軍艦、飛機、裝甲車、汽車上,陸、海、空三軍通用。
“星光”導彈
“星光”導彈是肩射導彈小家庭中最年輕的成員。它一誕生便創下了肩射導彈小家庭中的3個第一:射程最遠,有效射程為7千米;速度最快,最大速度達4馬赫;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用二級火箭推進的肩射導彈。
“星光”導彈的發射過程是這樣的:當發現攻擊目標後,射手瞄準目標扣下扳機,這時第一級火箭點火,將彈體推到發射筒外幾百米,這時第二級火箭發動機點火,將導彈加速到4馬赫。當第二級火箭發動機燃燒完畢,彈頭部一分為三,變成三個分彈頭,分彈頭上安裝著激光接收係統,自動接收射手瞄準具發出的激光,彈頭會循著這束激光命中目標。“星光”是很先進的肩射導彈,但是它也有缺點:它隻能在白天使用,晚上就變成了“瞎子”。
“雄風-1”
“雄風-1”反艦導彈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艦艦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為台灣海軍第一代反艦導彈。該彈是一種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為0.7馬赫,最大射程約38千米,采用無線電指令半主動製導,共生產了約438枚左右,主要裝備在台軍部分老式的“陽”字號導彈驅逐艦和“龍江”、“瑞江”、“海鷗”級快艇上。該導彈性能不穩定,和以色列研製的“迦伯列”係列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飛行速度慢、抗幹擾能力差、容易被攔截等缺陷。目前該導彈的製造工作已經停止,台灣海軍正準備以雄風II/III導彈取代它。
“雄風-2”
“雄風-2”是在“雄風-1”基礎上加配以美國“魚叉”導彈核心元件生產的,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正式型號為MGB-2B,分為陸射型,艦射型和稍後出現的空射型(正式型號為MGB-2C)。和“雄風-1”型相比,該導彈射程有所提升、飛行速度加快、抗幹擾能力加強,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達到了西方國家同時期反艦導彈的水平。“雄風-2”型導彈長4.845米,彈徑0.34米,主翼展1.15米,控製翼展1米,重量695千克。最大速度為0.85馬赫,射程12~80千米(發射後不管)—12~110千米(中繼製導)。早期“雄風-2”型的紅外線引導頭為外購,後來台灣島內的坤儀公司的產品達標後,後續的雄風二型均改用台灣自製的引導頭,采用了獨特的附加熱成像尋的主動雷達製導+慣性中製導和主動雷達末製導係統,精導精度及抗幹擾能力較“雄風-1”型均有較大提高,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同時具備穿甲、爆炸及燃燒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風-1”型大得多。動力係統采用了依據由法國授權生產的ArbizonⅣ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重新設計了進氣口,據稱推力比美製魚叉導彈使用的發動機推力大10%。采用主動雷達+紅外導引的雙重製導模式,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紅外線引導頭設於彈體前上方,直徑約70毫米,與彈體中下方的外凸式進氣口形成不對稱設計外型。
鱘魚級核潛艇
在美國海軍目前的攻擊型核潛艇部隊中,除有聲名顯赫的洛杉磯級外,還有另一大主力—33艘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建造的鱘魚級。該級潛艇采用先進的水滴形艇型,但艇體比以往的攻擊型潛艇大,指揮台圍殼較高,圍殼舵的位置較低,這樣可提高潛艇在潛望鏡深度的操縱性能。鱘魚級潛艇可在北極冰下活動,裝有一部探冰聲納。為了有利於上浮時破冰,圍殼舵可以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