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各地所初的晝夜狀態可以用太陽高度來表達,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麵的傾角,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於0度,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告訴等於2度,即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於0度,即太陽位於地平線之下,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晝夜也就不斷地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一太陽日。太陽日製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此外,太陽日時間不長,使整個地球表麵增熱和冷卻不致過分劇烈,從而保證了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時刻的晝夜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經曆晝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當某地太陽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時,太陽隻射在該地所處的經線上,這時就是當地的正午,這樣確定的時間叫做地方時(localtime).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由於地軸是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晝夜長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地區,太陽終年斜射,晝夜長短變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還會出現太陽終日不落或終日不出的現象,即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這就是極地地區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在南北極點,有長達半年的極晝和極夜。
再發新星
再發新星是爆發變星的一種。大體上每隔10~100年爆發一次,已觀測到10餘顆。再發新星和經典新星的光變曲線很相似,隻有當出現第二次或更多次爆發時才能確定為再發新星。可見光波段的亮度變幅為7~9等,每次爆發釋放1036~1037焦耳能量,約拋射出10~6太陽質量的物質,都比經典新星小。有證據表明所有經典新星都是再發新星。如果新星隻爆發一次,以銀河係每年出現25顆新星計算,銀河係誕生以來大約應有21011顆恒星經曆了新星爆發,這跟銀河係恒星總數相當。但大多數恒星質量較小,演化緩慢,還不可能演變成新星,隻有在每顆新星重新爆發很多次的情況下,才能與平均每年出現的新星數目相符。經典新星可能是爆發周期很長的再發新星,因此隻觀測到一次爆發。
織女星
織女一是天琴座中的一顆亮星,學名叫天琴座a,它是夏夜星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平時,人們都叫它織女星。在西方,稱為Vega。織女星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3.2倍,體積為太陽的33倍,表麵溫度為8900攝氏度,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顆最亮的恒星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6光年。
1.3萬多年以前,織女星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軸的進動,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a星。然而,再過1.2萬年以後,織女星又將回到北極星的顯赫位置上。在織女星的旁邊,有四顆構成一個小菱形。傳說這個小菱形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抬頭深情地望著銀河東岸的牛郎(河鼓二)和她的兩個兒子(河鼓一和河鼓三)。
現代天文觀測表明,整個太陽係正以每秒19公裏的速度向著織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
正電子
正電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帶正電荷,質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也叫陽電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其實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對夫婦科學家——約裏奧·居裏夫婦(皮埃爾·居裏夫婦的女婿與女兒)首先觀察到正電子的存在,但他們並未引起重視,從而錯過了這一偉大發現。這對居裏夫婦也為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他們除錯過了正電子的發現外,還同樣錯過了中子的發現及核裂變的發現,以致於三次走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門檻前而終未能破門而入。但因他們在放射性方麵的傑出貢獻,他們仍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致密星係
光度幾乎全部集中於核心區域的星係。這類星係的表麵亮度很高,在照相底片上成像很小,剛好能與恒星的像相區別。因瑞士天文學家F.茨威基在20世紀60年代編製星係和星係團表的過程中所發現,故又稱茨威基星係。按致密程度還可分為一般致密、中等致密、甚致密和極端致密4類。致密星係並不構成物理性質單一的一類,它包含許多類型的星係,有的致密星係是正常星係,但表麵亮度較高。
總星係
總星係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星係,也不像本星係群、本超星係團那樣的天體係統,而是指用現有的觀測手段和方法所能觀測和探測到的全部宇宙間範圍。
現在認為,其半徑為200億光年,年齡為200億年,所包含的星係在10億個以上。從目前的認識水平來說,包括這些星係在內的總星係物質,在運動和分布上是均勻的,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說,既沒有發現總星係的核心和邊緣,也沒有發現運動的特殊趨向。總星係所含的物質中,最多的是氫,其次是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