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係譜線紅移這一現象,如果用多普勒效應解釋為它們都有極大的速度,那就意味著總星係在不斷地膨脹和擴大。總星係的結構、演化是宇宙學研究中的根本問題之一。
撞擊木星
1993年3月27日,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台拍到“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的彗核分裂成21塊碎塊的照片。美國基特峰天文台和哈過細太空望遠鏡也都相繼拍到同樣清晰的照片。原來這顆彗星是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大約11年。1992年7月8日,當它離木星表麵隻有4.3萬千米時,它的彗核被木星引力拉碎,彗星變成繞木星運動的分裂群體。天文學家經過計算,預計1994年7月17日至22日之間,這顆彗星的碎塊將先後撞擊到木星上。撞擊點在木星背著地球一麵的南緯約44度。
“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要撞擊木星的預測,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果然1994年7月17日至22日,“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的21塊彗核,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先後撞擊到木星上,撞擊準時發生。在撞擊過程中,木星上空出現了爆炸、火球、閃光,在木星大氣中形成了黑斑。地球人類目睹了一次太陽係內天體之間罕見的撞擊事件。撞擊所產生的爆炸力相當於上百個原子彈的爆炸力。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天體事件。
棕矮星
棕矮星是類恒星天體的一種,質量約為5~90個木星之間。與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並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麵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現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於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字宙間漂浮的類恒星天體或質量不足以發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時是指一些停止發光,並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恒星模型指出,一個天體欲成為真恒星,必須擁有80個以上的木星質量,以產生核反應。“棕矮星”的理論最初於1960年代早期提出,指其數量可能比真恒星多,由於未能發光,要尋找也頗為困難。它們會釋出紅外線,可憑地麵的紅外線偵測器來偵測,但由提出至證實發現足足用了數十年。
近期的研究則指出,恒星能發光發熱除取決於質量外,也包括其內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質量達到90個木星仍不能點燃內部的氫。還有當一團星雲坍縮時,除產生恒星外,也會產生不發光的棕矮星,其質量少於13個木星。
首個棕矮星於1995年得到證實,至今已有百多個。現時普遍認為棕矮星是銀河係中數目最多的天體之一,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於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該恒星擁有兩顆棕矮星,距離太陽12光年。
祝融星
祝融星也作火神星,是一個假設在太陽與水星之間運行的行星,這個十九世紀的假設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排除。
祝融星的假設是用以試圖去解釋水星實際近日點移位與計算出移位的差距,按傳統力學的方法計算,水星在受到太陽和其他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其近日點在每世紀會東移574角秒,但實際觀測的數字是531角秒,比預期差43角秒,於是人們便假設水星軌道以內,尚有一顆大行星未被發現。
祝融星最初由法國數學家勒威耶(UrbainLeVerrier)於1859年提出,他曾以計算天王星受到的外來重力而成功發現海王星,於是試圖以同樣的方法去尋找祝融星。
問答題
1.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恒星是(),光度最強的恒星是()。
A.白矮星B.比鄰星
C.超巨星D.黃矮星
2.當從地球表麵發射航天器,飛出太陽係,到浩瀚的銀河係中漫遊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這一速度的值為()
A.7.9千米/秒B.11.2千米/秒
C.16.7千米/秒D.110~120千米/秒
3.金屬量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恒星之內除了兩種元素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兩種元素是()
A.碳元素和氯元素B.氫元素和氦元素
C.氧元素和氫元素D.氯元素和氦元素
4.獅子座流星雨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存在一顆叫普爾塔特爾的慧星,它一般出現在每年的()
A.11月14日至21日B.5月9日至16日
C.9月6日至9月13日D.12月6日至12月13日
5.星係團是比星係更大、更高一級的天體係統,星係在自成獨立係統的同時,以一個成員星係的身份參加星係團的活動,一般把超過一定數目星係的天體係統稱做星係團,這一數目是()
A.200個B.50個
C.100個D.1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