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化學致癌的發現
1775年,英國醫生波特發現,經他治療的陰囊癌患者多是掃煙囪的工人。19世紀下半葉,隨著冶金工業的發展,接觸煤焦油的工人中癌症發病率極高。1915年,日本的山崎和石川用實驗證明煤焦油可引起皮癌。1933年,肯納威和庫克等人,從幾毫克煤焦油中分離出一種屬於多環芳烴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1954年,有三名化學家用二甲亞硝胺溶劑做實驗,不久兩人發生了肝硬變。1956年,馬吉等人研究表明:各種亞硝胺隨著結構的不同,可在實驗動物的不同部位引起癌變。
化學致癌
就化學致癌而言,最引注目的是“雙區理論”。20世紀50年代,法國普爾曼教授夫婦首開“結構致癌活性關係”的研究,提出了“K區理論”。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傑林納等人,提出了“灣區理論”。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總結和發展了上述“雙區理論”。研究表明,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兩個致癌親負電荷的反應活動中心,而其表現致癌潛力的最優距離,恰與DNA互補堿基對中,兩負電荷中心的間距相一致。由此推斷:致癌作用的決定性步驟是互補堿基對之間的橫向交聯,即在DNA的雙股間發生了互補移碼變異,如同兩行並列隊伍中的某隊隊員,彼此交換了位置。當這種帶有錯誤信息的DNA在細胞中潛伏下來,就會將錯誤信息帶到正常的DNA分子上,從而引發了整個細胞的癌變。這一發現是對化學致癌機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活動遺傳基因
美國遺傳學家巴巴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1923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1927年獲博士學位,1936年到密蘇裏大學工作,1941年去紐約,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
1951年,麥氏發表她的新的遺傳學說,即基因“躍遷”的“活動遺傳基因”理論。麥克林托克嶄新的遺傳學理論,證明遺傳基因是運動著的微粒物質,有時候能夠迅速發生驚人的改變;說明了植物和動物的某些先天特征如何從一個機體轉換至另一個機體,從而揭示了基因活動轉移的奧秘,同時也推翻了遺傳基因是固定而變化緩慢的這一傳統學說。當時,對於這一嶄新的理論,全世界隻有5名生物學者持肯定態度。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些生物學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研究並證實這一理論後,麥氏才成為生物學界公認的科學先知。1983年12月10日,瑞典國王把1983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頒發給美國遺傳學家巴巴拉·麥克林托克,以表彰她發現“活動遺傳基因”。
霍特爾技術
長時間描記心電圖的技術就叫作霍特爾技術。霍特爾技術在1961年應用於臨床。用霍特爾儀器記錄的心電圖稱之為動態心電圖,簡稱D.C.G,或叫霍特爾。霍特爾係統包含一個可以攜帶式的自藏磁帶記錄裝置,病人根據需要在每天活動過程中隨身攜帶,通過電報和導線將檢測者的心電活動記錄在磁帶上,然後再經複合心電掃描器或心律失常記錄器等方式將磁帶記錄的選定部分按正規速度記錄在標準心電圖紙上。
海藻類中的有益成分
海藻是海洋所賜予我們的營養寶藏,它們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葉綠素、β胡蘿卜素、纖維素,其幾乎零熱量的特質是現代人防治肥胖和各種慢性病的最佳食品。海藻僅含微量蛋白質及脂質,但它的蛋白質品質優異,尤其是含有陸地蔬菜普遍缺乏的甲硫氨酸和胱氨酸,經常食用,可補一般蔬菜之不足。海藻類的脂質含量非常高且特殊,因為海藻類所含的脂質,是對人體有益的EPA等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量的墨角藻甾醇,對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頗有助益。
海藻還被提煉出一種叫做U—Fucoidin的成分,經過實驗,證實具有抗癌作用,可有效抑製癌細胞的增殖。海藻中羊棲菜的鈣質,居所有食物之冠,是牛奶的10倍,鐵質是豬肝的4倍。
化學製取天然藥物
20世紀50年代先後自印度蘿芙木中獲得降壓活性成分利血平,以及從降血糖藥長春花中獲得抗癌活性成分長春花堿,成為兩個很有價值的藥物,引起了各方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