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化學致癌的發現(2 / 2)

天然藥物化學的發展有兩個轉折點。

其一是1930年前後,由於微量元素分析法的導入,試料量降至毫克水平,推進了天然成分的分析工作。

其二是1960年前後,各種層析方法興起,使微量天然新成分的分離純化簡便易行,同時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質譜等新技術問世,結構研究工作趨向微量、快捷和正確。新技術的興起使研究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的周期大大縮短。人們不僅研究有效的民間藥物,而且擴展到藥用植物的近緣品種。大自然是一個天然藥庫。人類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藥物。中國用中草藥治病有數千年的經驗,寶貴的醫藥遺產的整理是今後的重要任務之一。

紅、黃、綠色蔬菜和水果激發人體免疫力

紅、黃、綠的植物中,含有豐富的類胡蘿卜素及類生物黃堿素。這兩種天然植化物,經研究顯示,都可激發人體的免疫力。而有些實驗結果甚至顯示,類胡蘿卜素對癌細胞可能具有直接的毒性。

核磁共振成像

1946年發現核磁共振現象後,到1972年,核磁共振主要被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1973年,英國學者勞特布爾在主磁場內附加一個不均勻的磁場,並逐點地誘發核磁共振無線電波,然後對這些一維投影值進行組合,從而獲得了一幅二維的核磁共振圖像。1974~1978年,英國諾丁漢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研製核磁共振圖像係統方麵取得較大進展。1978年5月28日,他們取得了第一幅人體頭部的核磁共振圖像,1980年下半年取得了第一幅胸、腹部圖像。從此,英國、美國、聯邦德國、荷蘭、日本等國紛紛投入主要技術力量從事核磁共振係統研製。到1982年底,已有許多醫院和科研單位,把這種圖像技術應用到臨床診斷和其他醫學領域的研究中去。

核糖體

核糖體是最小的細胞器,是在光鏡下見不到的結構。1953年,Ribinson和Broun用電鏡觀察植物細胞時發現胞質中存在一種顆粒物質,1955年,Palade在動物細胞中也看到同樣的顆粒,進一步研究了這些顆粒的化學成分和結構。1958年,Roberts根據化學成分命名為核糖核蛋白體,簡稱核糖體Ribosome,又稱核蛋白體。核糖體除哺乳類紅細胞外,一切活細胞(真核細胞、原核細胞)中均有,它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胞器,在快速增殖、分泌功能旺盛的細胞中尤其多。

核醫學

核醫學是采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核醫學可分為兩類,即臨床核醫學和基礎核醫學或稱實驗核醫學。前者又與臨床各科緊密結合並互相滲透。核醫學按器官或係統又可分為心血管核醫學、神經核醫學、消化係統核醫學、內分泌核醫學、兒科核醫學和治療核醫學等。

黃曲黴毒

黃曲黴毒主要存在於發黴的糧、油、花生中,它是黃曲黴及寄生曲黴的代謝產物,毒性極強,可致肝癌。由於黃曲黴素是一種熱穩定的化學物質,所以在烹調過程中不易破壞。預防措施主要是防黴。但如果食品已黴變產毒,則應采取適當去毒措施:如花生米可用排除黴粒法;大米可用碾軋法及水搓法;植物油可用加堿去毒法等。

有機物及礦物燃料不完全燃燒時,可產生一類強致癌物——多環芳烴,苯丙(A)芘為其典型代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它進入食品的途徑主要有:

(1)環境汙染,煙塵及汽車廢氣中含有大量苯丙(A)芘,經葉片及根轉入植物體內。

(2)不合理的加工方法,如煙熏和火烤食品,常因油的滴落燃燒造成對食品汙染。

(3)機油汙染,榨油和軋麵過程中往往由於機油滴落造成汙染。

(4)貯藏容器的汙染,如啤酒常因貯存在塗有瀝青的酒槽中受到汙染。

(5)直接進口的食品,在銷售運輸過程中受灰塵的汙染,也可以使苯丙(A)芘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