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協作
原始協作是兩種能獨立生存的生物間的協作關係,它對雙方都有利。如鴕鳥視覺敏銳,斑馬嗅覺靈敏,它們常生活在一起,對發現天敵有利。又如海葵附著於寄居蟹匿居的貝殼上,其刺絲胞可保護寄居蟹,寄居蟹的活動又擴大了海葵的覓食範圍。魚利用強有力的吸盤吸附在鯊魚等大型魚類的體表,它吃大魚吃剩的食物,還靠大魚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
杯狀細胞
杯狀細胞亦稱杯細胞,是混在黏膜上皮中的黏液分泌細胞,廣泛見於動物各種器官中。分泌的黏液或其前驅物質貯存於細胞的形狀猶如酒杯,有核的基底部較細而接近分泌物的貯留部從邊緣部分膨大,故有此名。雖然是分散孤立的細胞,但具有顯著的分泌機能,所以也把這種細胞稱為單細胞腺。脊椎動物腸上皮中的杯狀細胞積極地攝取葡萄糖和氨基酸,將形成的糖蛋白貯存於杯狀部,不久就放入管腔中。鱗翅目昆蟲的中腸上皮也有稱為杯狀細胞的,這與脊椎動物的不同,杯狀部內腔具有非常發達的刷狀緣,可起到腸管腔與體液間陽離子交換的作用。
配子致死
在配子期發揮作用而致死,稱配子致死。這可能是由於配子中的致死基因(或其他致死基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於染色體的異常變化(缺失或增加,形成單體、三體的個體,產生缺體的配子)所致。
配子致死基因隻在無性生殖和營養繁殖中的個體裏出現並傳代。然而事實是,在有性生殖過程中也有配子致死基因的存在。所以,這種致死基因可能僅對於某種配子有致死效應,而對另一種配子無影響。這樣既有配子致死基因的存在,此基因又可以遺傳。
胚胎發育
胚胎發育是指從受精卵起到胚胎出離卵膜的一段過程。而無脊椎動物胚胎學家則常把其概念擴展到胎後發育直到性成熟,甚至整個生活史。
無脊椎動物包括30多個門類,在種數上約為脊索動物的22倍,幾乎存在於地球的各種環境中。由於不同種動物具有不同發展曆史、不同形態和不同繁殖方式等,它們的胚胎發育表現了高度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這種情形下,不同門類無脊椎動物胚胎發育之間所顯示的各種聯係都需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歸納和分析。
無脊椎動物胚胎發育表現出的首要特點是其過程並不限在卵膜或母體內進行,在很多種類中有幼蟲期。由幼蟲到成體要經過變態。用形態發生的程度來衡量,無脊椎動物幼蟲期仍屬胚胎期。胚胎學者稱不經幼蟲期的發育為直接發育,經過幼蟲期的為間接發育。
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是在有性生殖基礎上進行的,有少數種類兼行孤雌生殖式的胚胎發育。腹毛蟲綱中的大多數鼬蟲屬動物因缺少雄性生殖器官而隻進行後一種胚胎發育。此外,有些種類的無性生殖和再生都與胚胎發育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