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RH血型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陰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隨著對RH血型的不斷研究,認為RH血型係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為複雜的一個血型係。RH血型的發現,對更加科學地指導輸血工作和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診斷和維護母嬰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有關資料介紹,RH陽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及大多數民族人中約占99.7%,個別少數民族約為90%。在國外的一些民族中,RH陽性血型的人約為85%,其中在歐美白種人中,RH陰性血型人約占15%。

在我國,RH陰性血型隻占3‰~4‰。RH陰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

RH陰性者不能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為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將刺激RH陰性人體產生RH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即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但是,RH陽性者可以接受RH陰性者的血液。在人類紅細胞上存在一種特殊的抗原,與恒河猴紅細胞上的抗原相同,稱“RH”抗原,凡含有這種抗原的為RH陽性,不含這種抗原的為RH陰性。在白種人中RH陰性者較多,占15%,而我國漢族人群中絕大多數為RH陽性,RH陰性者不足1%。

RNA

核糖核酸(簡稱RNA)是由至少幾十個核糖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而成的一類核酸,因含核糖而得名,簡稱RNA。RNA普遍存在於動物、植物、微生物及某些病毒和噬菌體內。RNA和蛋白質生物合成有密切的關係。在RNA病毒和噬菌體內,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RNA一般是單鏈線形分子,也有雙鏈的如呼腸孤病毒RNA,環狀單鏈的如類病毒RNA,1983年還發現了有支鏈的RNA分子。

染 色 體

人類基因組是由23對染色體(共46個)所構成,每一個染色體皆含有數百個基因,在基因與基因之間,會有一段可能含有調控序列和非編碼DNA的基因間區段。人類擁有24種不同的染色體,其中有22個屬於體染色體,另外還有兩個能夠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分別是X染色體與Y染色體。1號到22號染色體的編號順序,大致符合他們由大到小的尺寸排列。最大的染色體約含有2.5億個堿基對,最小的則約有3 800萬個堿基對。這些染色體通常以細絲狀存於細胞核內,若將單一細胞內的染色體拉成直線,那麼將大約有6英尺長。

在人類個體的體細胞中,通常含有來自親代的1到22對體染色體,再加上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來自父親的X或Y染色體,總共是46個(23對)染色體。

染色體組

染色體組指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體或基因的總和,現已作為專門的術語廣泛使用。H.Winkler(1920)最初提出,單倍性的一整套染色體為一個染色體組。這一組染色體與從屬於它的原生質一起應成為分類學上的一個單位。這是最先所給與染色體組的基本概念。

染色體多態

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著各種染色體的恒定的微小變異,包括結構、帶紋寬窄和著色強度等。這類恒定而微小的變異是按照孟德爾方式遺傳的,通常沒有明顯的表現效應和病理學意義,稱為染色體多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