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貓大難當頭
在西班牙境內,有一種貓科動物,它身高不到1米,體重20多千克,聽覺敏銳,尾巴粗壯,還長著幾根胡子,它就是伊比利亞山貓。伊比利亞山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科學家正在通過最新的DNA技術來挽救這種動物。
科學家試圖通過跟蹤山貓的足跡來確定它們生活在什麼地方,但是由於山貓習慣於在夜間活動,所以很難確定它們的行蹤。不過,通過對野生動物留下的糞便進行DNA測試,科學家們可以區分開山貓與其它生活在西班牙森林的食肉動物,準確率高達99%。這樣,科學家一旦知道山貓的行蹤,就可以通過DNA測試測出山貓之間近親繁殖是否影響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由於山貓是群居動物,常常都是一小群一小群地生活在一起,所以近親繁殖率高是在所難免的事實。科學家建議,從不同的地區找到幾隻健康的山貓,將它們放在西班牙南部的國家公園飼養中心進行正常繁殖。目前這項工作還沒有開始進行,因為從不同地區找到幾隻山貓並非易事。
一般人都認為,隻有老虎才是真正瀕臨滅絕的貓科動物,但實際上,真正危險的是不大引人注意的伊比利亞山貓。山貓隨著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它們的主要食物——野兔數量的大量減少而瀕臨滅絕。此外,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急駛時,也經常會在無意中撞死無辜的山貓。其中一些山貓還被那些用來捕獲野兔和狐狸的陷阱中的鐵棍紮傷或殺死。獵人每年都捕殺大量山貓,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死亡穀之謎
秘魯境內的科迪勒那山西麓,有一個不大的山穀。這裏環境幽靜,風景秀麗。春天,小草新綠,鮮花簇簇,萬紫千紅;夏天,綠樹成蔭,猶如一片清涼的世界;秋季,天高雲淡,氣候宜人;入冬,山披銀裝,鬆柏更翠,別有一番風姿。
然而,好景不長。原來,來過這山穀旅遊的人中,有為數不少的人染上白血病,一個個相繼死去。原來,這山穀裏有一種昆蟲。它身體很小,能鑽進一般家用的蚊帳。它身上帶菌,能使被叮的人慢慢染上白血病。這種昆蟲怕光,白天躲在石縫、草叢裏,一到天黑,便陸續出來活動,半夜時分最活躍。因為它比蚊子還要小,叮人時幾乎無痛覺,所以人們不會在意,更想不到它能危及生命。
水下神槍手
“水下神槍手”是一種身長20厘米的能射水的魚。它有一種驚人的射水本領,最遠射程可達6米遠。所以,它除了吃水中的食物,還能吃到岸邊植物上停留的或者空中飛翔的昆蟲。射水魚的口腔構造很特殊。口腔上齶有個溝狀構造,同舌頭貼合形成射管,舌頭迅速地上下運動,“水彈”就噴射出來了。射水魚的眼睛長得也很特別。它眼睛很大,突出在外,靈活轉動時,視野比較寬;而且它的視網膜也很發達,能夠看清一般魚兒看不清的空氣中的物體,瞄準目標也很準確。
太陽光透過空氣進入水裏,會發生折射。射水魚在瞄準目標時,會自動調整光線折射時的誤差。射水魚總是蹲在昆蟲的下麵,當噴射“水彈”的時候,它使自己的身軀變成垂直的姿勢,眼睛離水麵很近,發射的“水彈”也幾乎是垂直的,這樣就克服了光線折射的偏差。
射水魚分布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海岸,在菲律賓、泰國、緬甸一些淡水湖中,也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那些地方有許多人喜歡飼養射水魚,當它在魚缸裏習慣了新的生活環境以後,飼養者在喂餌料的時候,也往往會遭到射水魚的“水彈”射擊,這真是本性難移啊。在動物園裏觀賞射水魚時,人們為了看個仔細,就把頭伸近水麵,猛然間會遭到射水魚毫不客氣的“水彈”射擊,常使遊客大吃一驚。
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能預知風暴。它有個浮囊,下麵垂著一條條長觸手。囊內有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它膨脹。水母,希臘文的意思是“氣泡”,正是在這種“氣泡”的幫助下,能升高,會降低,使水母漂到有食物的地方,或者遠離敵害。當它大難臨頭來不及逃避時,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水底;風暴將臨,它也能迅速遠離海岸。
僧帽水母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海岸到澳大利亞一帶的海域,從美國東海岸到英吉利海峽,甚至地中海,都能見到。
僧帽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沒時,顯得十分壯觀。海濤如雪,上麵點綴著許多姿態優美的浮囊,閃閃發光,呈藍紫色,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浮囊下麵生有奇怪的消化器官,由成百的鮮紅、橙紅和粉紅色的有消化機能的小體組成,也就是吃東西的息肉。一條條彩紙條般的觸手,向外伸出,能夠將十多米外的小魚和浮生物抓住,縮回來,把獵物送給這些小體,息肉把它們吸住,然後再消化吸收。每個小體都能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
僧帽水母觸手上長有無數會刺蜇的細胞,藏有毒液,小動物被刺蜇後,會立即死去。人被刺蜇後,也會遭到致命的打擊。在佛羅裏達沿海,有個科學家在潛水中遭到水母的襲擊,周身灼痛,送到醫院就“休克”了。足足有兩個月,他胸前的大紅傷痕都沒有褪去。另一個商人在邁阿密海灘遊泳,突然遭到水母襲擊,跑回岸來,倒在沙灘昏迷不醒,雖經搶救,還是死了。
水生生物學
水生生物學早期以研究水生生物的形態、分類和自然生態為主;其後由於個體生態和種群生態研究的開展,生理學、生物化學概念和方法的引入,水生生物學也有了較完整的“水生態係統”概念。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水體生產力發展和改造的要求,加上現代科學新成就、新技術的采用,水生生物學已發展為綜合性學科。它主要研究水生生物在水體中的分布特征,水生生物對於水層生活和水體底部生活的適應,水生生物與溶解於水中的鹽類、有機質、氣體(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以及水的酸堿度的相互關係,溫度在水生生物生活中的作用,水生生物和光的關係,水生生物和食物的關係,種群數量變動的規律,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以及水體生產力的基本概念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加強了水生生物代謝能力和生長規律、水質的生物監測以及汙水處理裝置和供水裝置中生物活性的研究等。
水生生物學屬於生態學範疇,與湖沼學、海洋科學、漁業經濟以及水環境保護等學科均有密切關係。
桫欏
桫欏為半陰性樹種,喜溫暖潮濕氣候,喜生長在衝積土中或山穀溪邊林下。在距今約1.8億萬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但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地球上的桫欏大都罹難,隻有極少數在被稱為“避難所”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閩南僑鄉南靖縣樂主村旁,有一片傻子帶邸林。它是中國最小的森林生態係自然保護區,為“世界上稀有的多層次季風性傻子帶原始雨林”。在那裏有世上珍稀植物桫欏。桫欏名列中國國家一類八種保護植物之首。新西蘭是桫欏產地之一。它也是新西蘭的國花。
殺 人 蜂
殺人蜂生活在非洲,那裏的天敵很多,如果不主動發起進攻,就會被其他動物消滅。在艱難的生涯中,經過自然選擇,那些富有進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來,繁殖後代。它們成群結隊,來勢凶猛,許多動物見了,聞風而逃,就連獅子也無法對付它們。
蜂王是蜂群行動的指揮者,一旦發現活動中的生物,就“命令”進攻,窮追不舍,一追就是幾千米。
蜂王會分泌出一種叫弗羅蒙的物質,群蜂一聞到這種氣味,頓時變得溫順起來,就會停止戰鬥。現在,這種物質已經能夠人工合成了。蜜蜂研究專家泰勒教授將弗羅蒙物質和一隻蜂王放到自己下頜長胡子上,手捧著蜂箱,殺人蜂爬滿了他的臉龐,它們也都乖乖地不再刺蜇人了。
珊瑚
珊瑚是海洋中的腔腸動物。早在4.8億年前,它就生活在地球上。珊瑚有600種,個體很小,喜歡生活在光強、水明、氧足、鹽高、溫度適宜的熱帶淺海中。它有堅硬的石灰質骨骼,繁殖力很強,後一代在前一代的骨骼上繁殖生長,數以萬計的個體聚居在一起,日久天長,便造成形狀像樹枝,體態優雅,枝丫叢叢,色彩繽紛的“珊瑚花”了。
珊瑚礁體內的神藥
墨西哥大學教授德拉摩拉對珊瑚進行深入研究後宣布:珊瑚這種低等的腔腸動物體內,居然含有一種“神藥”前列腺素。這個發現使科學家感到吃驚和振奮,因為,人們一直認為這種激素隻有高等動物體內才具有。
科學家曾經預言前列腺素是最神異的妙藥之一,它能治療動脈硬化症和高血壓病,還能治療醫生至今感到頭痛的過濾性病毒引起的不治之症。
這種激素在高級哺乳動物體內數量是很少的,產量不能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隻能供研究室使用。
德拉摩拉進行研究的是一種黑珊瑚,高約1.2米,他每次從“珊瑚樹”上采集頂端20厘米的一段來提取前列腺素。過不了多久,“珊瑚樹”又長出了新的“樹尖”來。他認為,照這樣從大海裏不斷“收獲”珊瑚樹尖,便能源源不斷地產出大量前列腺素來。這種妙藥一定會風靡世界。
珊 瑚 礁
由於數以萬計的珊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珊瑚群體,人們稱為“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搖籃,是魚兒和海藻的極樂世界。僅僅是以珊瑚為基地的藻類就有麒麟菜、鳳尾菜、珍珠菜等幾十種,它們都以珊瑚為棲身的場所。
珊瑚礁還是海島周圍的一道道天然的防風防浪堤。由於許多沿海的珊瑚被挖,“屏障”受到破壞,海潮就會長驅直入。生物學家早就呼籲:停止濫挖珊瑚,讓“珊瑚花”在海洋裏平安地生息!
衰老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後一階段,主要指有機體性成熟後所發生的與時間有關的各種改變。在此階段中形態結構出現衰退現象,伴隨著功能的下降,有機體對環境的應激能力也相應減弱。因此,衰老引起的變化與由晝夜、季節或其他生物節律所引起的變化完全不同。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衰老是每個生物全部生命過程中所發生變化的總和,是發育的繼續,因此很難截然劃分何時發育終止而何時衰老開始。
聲帶
脊椎動物中,兩棲類以上的動物的喉頭發達,在麵向咽頭的開口部附近,在喉頭軟骨之間,有左、右成對並張開的喉頭粘膜皺襞,稱聲帶,左、右粘膜皺襞之間的縱裂隙稱聲門裂,聲帶和聲門裂兩者合在一起稱為聲門。另一方麵,將鉤狀軟骨間的間隙稱為軟骨間部。在人類軟骨間部負責低言私語時的發音。廣義的聲門包括軟骨間部,這時,聲帶和聲門裂的(狹義的)聲門就稱肌肉聲門、韌帶聲門(或膜間部)。兩棲類和哺乳類的聲門構成發音裝置,而爬行類和鳥類則不那麼發達。爬行類基本上不能發聲,鳥類則不同,在氣管分成支氣管的交叉處,形成發聲裝置——鳴管。在哺乳類的聲帶的前方尚有一對粘膜皺襞,即假聲帶(又稱室皺襞),在它和聲帶兩者間構成喉腔,但在類人猿中,它形成非常發達的喉囊,作為共鳴裝置。喉腔是由摩根尼命名的,故又稱摩根尼竇。聲帶上有聲帶韌帶和聲帶肌,假聲帶上有室韌帶和室肌。
絲 氨 酸
絲氨酸是一種非必需氨基酸,它在脂肪和脂肪酸的新陳代謝及肌肉的生長中發揮著作用,因為它有助於免疫血球素和抗體的產生,維持健康的免疫係統也需要絲氨酸。絲氨酸在細胞膜的製造加工、肌肉組織和包圍神經細胞的鞘的合成中都發揮著作用。絲氨酸可以從大豆、釀酒發酵劑、乳製品、雞蛋、魚、乳白蛋白、豆莢、肉、堅果、海鮮、種子、大豆、乳清和全麥中獲取。有必要的話,人體會從甘氨酸中合成絲氨酸。磷脂酰絲氨酸(PS)是在人體中合成的絲氨酸化合物,意大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其他歐洲國家都廣泛應用磷脂酰絲氨酸補充劑來治療年老引發的癡呆症和正常的老年記憶損失。
鬆雞
鬆雞,脊椎動物,鳥綱,鬆雞科。以紅嘴鬆雞最為名貴。它不是家養的雞,而是生長在我國黑龍江省的一種留鳥。它是一種半樹棲半地麵生活的鳥類。鬆雞多生活在北方的亞寒帶針葉林中,鼻孔和腳上都被有羽毛,適宜在寒冷的氣候中生活。有6屬11種,我國有5屬8種,如細嘴鬆雞,黑琴雞,雷鳥和花尾榛雞等。雄鳥體長約0.6米,體羽近純黑色。翼羽、覆羽先端和下體雜有白斑。尾長大,呈楔狀。雌鳥喉部乳白色,具有黑色細斑。上體鏽棕色,具有褐色橫斑,羽毛先端灰色。多棲息於我國東北高山和稠密潮濕的白樺林、鬆林和雲杉林地區。
雙 孔 魚
雙孔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鯉形目,雙孔魚科,雙孔魚屬。雙孔魚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身體近圓筒形,頭側具有2對鰓孔,在主鰓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鰓腔。鰓耙細小,排列緊密。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與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略扁,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餘各鰭灰色。頭背扁平,眼間隔寬大。吻部有凹陷,並有瘤狀突起。沒有口角須。上下唇連合形成一個碗狀的吸盤,其上密布環狀排列的乳狀突,使整個口部成為強有力的吸著器。正常鰓孔的上方還具一小鰓孔,故名之。雙孔魚是雲南特有種,僅見於瀾滄江下遊的猛海、猛臘。
雙孔魚喜歡棲伏於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棲息於急流處,是一種高度適應於急流環境的魚類。它的兩個鰓孔具有獨特的呼吸功能,呼吸時水經上鰓孔進入口腔,使口更專業化而不影響其吸附功能。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的表麵,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後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合。可憑其強有力的口器吸附在水壩的護坡上,因此又有“爬牆魚”之稱。每分鍾呼吸230~240次,遠較其他魚類為多。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