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乙烯的三重反應
乙烯對植物的生長具有抑製莖的伸長生長、促進莖或根的增粗和使莖橫向生長(即使莖失去負向地性生長)的三方麵效應,這是乙烯典型的生物效應。
1%醋酸洋紅
1%醋酸洋紅酸性染料,適用於壓碎塗抹製片,能使染色體染成深紅色,細胞質成淺紅色。
易位攜帶者
易位攜帶者是指攜帶有一條染色體的短片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的臂上的結構畸變的染色體,但攜帶者本人不發病的人。
遺傳多態性
遺傳多態性指同一群體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變異類型並存的現象,其中最少的一種類型也並非由於反複突變才得以維持,並且變異類型不包括連續性變異,如人的高度等。
亞二倍體
當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少了一條或數條時,稱為亞二倍體。以人為例,正常人有23對染色體,46條染色體,如果某人染色體數不到46條(45或44條等),就叫亞二倍體。
延遲顯性
延遲顯性是指帶有顯性致病基因的個體,需要到一定的發育階段才發病的現象。如舞蹈病(30歲以後發病)。
遺傳早現
遺傳早現是指一些遺傳病(通常為顯性遺傳病)在連續幾代的遺傳中,發病年齡提前並且病情嚴重程度增加。
遺傳印記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一個個體的同源染色體(或相應的一對等位基因)因分別來自其父方或母方,而表現出功能上的差異,因此當它們其一發生改變時,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這種現象稱為遺傳印記或基因組印記、親代印記。
易 感 性
易感性指由遺傳基礎所決定一個個體患病的風險,也可以理解為在相同環境下,不同個體患病的風險。易感性完全由基因決定。
易 患 性
易患性指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一個個體患病的風險。
遺傳瓶頸
遺傳瓶頸是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線粒體數量(10萬)急劇減少(2~100)的過程。這使得隻有少數線粒體真正傳給後代,也是造成子代差異的原因。
隱形純合子
隱形純合子指同源染色體上同一基因座上的兩個等位基因具有完全相同隱性基因的個體。
異 龍 鯉
異龍鯉體形似鯉。頭錐形,吻尖,口端位,呈馬蹄形,口裂略斜,上頜略長於下頜,唇較薄。須2對,發達,口角須較吻須長,眼大,鱗較大,側線鱗37~39個。背、臀鰭均具後緣帶細鋸齒的硬刺,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後,外緣平直;胸、腹鰭均長。下咽齒主行的第二、三枚齒齒冠具一道溝紋。頭部和體背灰黑或帶淺綠色,體側銀白帶黃色,腹部乳白色;眼球上部橙紅色;奇鰭灰色,偶鰭微黃。多棲息於湖中深水無草處。主食浮遊生物。產卵期為4~5月,卵產於草上。個體不大,體長約100~130毫米。
異鱲
異鱲屬鯉形目,鯉科,亞科,異鱲屬。
異鱲體側扁,腹部較窄,腹鰭甚至肛門腹棱明顯。口上位,下頜前端有顯著凸起,與上頜凹陷嵌合。無須,側線完全,前部明顯下彎。背鰭稍後;臀鰭長,最長鰭條超過尾鰭基部,分枝鰭條11~12根。體側具不規則的垂直條紋,尾基具一深黑斑點,頭小,吻尖。口裂向下傾斜;下頜前端有1顯著的鉤狀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上下頜側緣略呈波狀相嵌銜。無須,眼較大,側線鱗44~46。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下彎,入尾柄後回升到體側中部。背鰭短,無硬刺,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臀鰭發達,最長鰭條可伸達尾鰭基部。體背灰褐色,腹部白色,體側帶棕紅,具不規則垂直斑紋。頭腹麵紅色,尾基具1黑圓斑。小型凶猛魚類,食小魚、蝦。
異養型生物
一些生物(如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外界的無機物合成自身生命所需的有機物,必須從自養型生物或其他同類生物獲取養料。通過代謝過程將攝取的物質轉變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具有這樣營養方式的生物則稱為異養型生物。
衣原體目
廣義細菌的一目。為嚴格細胞內寄生、有獨特發育周期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球形微生物。衣原體寄生於脊椎動物,可引起多種疾病。須在雞胚卵黃囊中培養,對四環素敏感。有沙眼衣原體和鸚鵡熱衣原體兩個種,前者由中國微生物學家湯飛凡等於1956年應用雞胚卵黃囊接種法首先分離成功。
衣藻
衣藻亦稱“單衣藻”,綠藻門,衣藻科。藻體為單細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兩條等長的鞭毛,能遊動。鞭毛基部有伸縮泡兩個;另在細胞的近前端有紅色眼點一個。載色體大型杯狀,具澱粉核一枚。無性繁殖產生遊動孢子;有性生殖為同配、異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存條件下,細胞停止遊動,並進行多次分裂,外圍厚膠質鞘,形成臨時群體,稱“不定群體”。環境好轉時,群體中的細胞產生鞭毛,破鞘逸出。廣布於水溝、窪地和含微量有機質的小型水體中,早春晚秋最為繁盛。一些含蛋白質較豐富的種類,可培養作飼料或食用。衣藻既屬於植物又是一種單細胞生物,
秧雞
鶴形目秧雞科的1屬。本屬鳥類的嘴峰與跗等長,或則較長。共有18種,分布幾遍及全球。中國有普通秧雞與藍胸秧雞2種。
普通秧雞又稱紫麵秧雞,為本屬中分布達於古北界的唯一代表。體長約23厘米;體重90~95克。體形略似小雞,但嘴、腿和趾均甚細長,適於涉水;體羽鬆軟,上體大致為橄欖褐色並滿布褐黑色縱紋;頭、頸和前胸發灰色,臉側有栗色過眼紋;下體暗褐色,雜以白橫紋;嘴暗褐色,基部橙紅,嘴長等於腿長甚或更長;腿和腳為褐色,趾間無蹼;翅和尾均短。雌雄羽色相似。飛行時頭頸前伸,雙腿下垂。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種子,兼食昆蟲和小型水生動物。在距水麵不高的密草叢中以蒲草和蘆葦葉築巢。巢略呈盤狀,每窩產卵6~7枚。卵粉棕色,上布稀疏的暗褐色細斑,雌雄共同孵卵,雛鳥出殼後滿被黑褐色絨,為早成性。秧雞屬大多夜行,習性隱蔽。
營養
營養是指食物所含的養分;吸收養分滋補身體是生物從外界攝取養料以維持其生命的本能。營養學即是研究食物對生物的作用的科學。營養學家對營養所作的解釋是:食物中的營養素和其他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對健康和疾病的關係,以及機體攝食、消化、吸收、轉運、利用和排泄物質的過程。營養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包括食物進入機體內的變化,如參與生化反應和結合到組織細胞中;還包括指導人們如何選擇食物以保障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與繁殖。所以營養學除了有其生物學意義外,還有其社會經濟意義。
營養的範疇
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單細胞生物到高等動植物,從水中生活到陸地生活,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態各異。因之,所需要的養料和攝取養料的方式也不相同。生物所需的養料,其元素組成,大量的有氫、氧、氮和碳,這些是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和儲存能量的主要元素。此外,還有少量的硫、磷、鈣、鎂、鉀、鈉、氯和多種微量元素。有些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僅有限量。
自養生物
含有葉綠素和紫色素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夠經過根、葉或細胞膜直接從外界吸取這些無機化合物,並利用日光的能量來合成自身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物質,如蛋白質、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糖類)等。具有這樣營養方式的生物稱為自養型或無機營養型生物。
營 養 素
營養素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攝入生物體的食物成分。現代營養學對於營養素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人類和禽畜的營養素需要。營養素分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5大類。
銀 白 魚
銀白魚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銀白魚體長而側扁,頭後背部處稍隆起,而後平直,腹緣呈弧形,腹棱自腹鰭基向後延伸至肛門。頭長略大於體高,吻尖,口端位,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側線在胸鰭上方明顯彎折。鱗極小,側線鱗76~81個。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後緣光滑的硬刺,起點位於腹鰭起點後上方;胸、腹、臀鰭均短小;尾鰭叉形。體銀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淺,各鰭灰白色。
原核細胞
原核細胞是組成原核生物的細胞。這類細胞的主要特征是沒有明顯可見的細胞核,同時也沒有核膜和核仁,隻有擬核,進化地位較低。
原核細胞指沒有核膜且不進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的細胞。這種細胞不發生原生質流動,觀察不到變形蟲樣運動。鞭毛呈單一的結構。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在細胞膜進行,沒有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器的分化,隻有核糖體。由這種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它包括所有的細菌和藍藻類。即構成細菌和藍藻等低等生物體的細胞。它沒有真正的細胞核,隻有原核或擬核,所含的一個基因帶(或染色體),是環狀雙股單一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沒有組蛋白與之結合無核仁,缺乏核膜。外層原生質中有70S核糖體與中間體,缺乏高爾基體、內質網、線粒體和中心體等。轉錄和轉譯同時進行,四周質膜內含有呼吸酶。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脫氧核糖核酸(DNA)複製後,細胞隨即分裂為二。
圓 球 體
圓球體是植物細胞中由一層單位膜包裹的含有細微結構的球形顆粒,直徑為0.5~1微米,內含酸性水解酶,相當於動物細胞的溶酶體。具有消化作用及儲存脂肪功能。
宇宙生物學
宇宙生物學早年稱為宇宙生物學,近年改稱空間生物學或空間生命科學。
自然界的全部宏觀和微觀秩序,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建立的,地球上一切物質的內在結構和外在位置關係,無一不受重力的影響。一切生命的起源、發展、進化和消亡,都是在地球重力場中進行的,重力對生命活動及生物發育、成長和機體功能有重要影響,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過程,已適應了地麵環境,重力對地球上的生命起著支配作用,它已滲透到我們的思維之中,要想擺脫重力是很困難的。在空間,除了微重力環境之外,還有輻射效應等作用,因此也稱為空間生物學。
魚類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的魚類約2.4萬種。在海水裏生活者占2/3,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2.5萬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鰩魚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裏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豚的肝髒和卵巢裏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製“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孢菌科
魚孢菌科為放線菌目的一科。氣生孢子具鞭毛,能遊動。由彼此差別較大的兩屬組成。代表為魚孢菌屬。
魚孢菌屬:無基內菌絲。氣生菌絲一般短,(0.5~1.2)(10~25)微米,少分枝;基部細胞下麵形成球冠狀固著器,用以將氣生菌絲固定在固體培養基的表麵;氣生菌絲斷裂成表麵光滑的孢子,孢子球形或杆狀,有時呈長達6微米的魚形,本科因此得名。孢子有頸飾痕跡和1~3根端生鞭毛,能遊動;革蘭氏染色不定;細胞壁Ⅰ型。本屬現隻發現多形魚孢菌一種。
束絲放線菌屬:基內菌絲形成菌絲束;氣生菌絲上產生分生孢子鏈;孢子在水內長出鞭毛能遊動。菌絲和孢子革蘭氏染色陽性,不抗酸,細胞壁化學組分Ⅲ型。本屬隻有奇跡束絲放線菌一種。
魚綱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係,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複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係和硬骨魚係。
胭 脂 魚
胭脂魚屬鯉形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俗稱:火燒鯿、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血排、粉排。
胭脂魚體高而側扁,呈斜方形,頭尖而短小,口小,唇肥厚向外翻呈吸盤狀,背鰭高而長,成魚體側中軸有1條胭脂紅色的寬縱紋,雄魚的顏色鮮豔,雌魚顏色暗淡。雌魚一般在水質清新,含氧量高,水位及水溫較穩定的急流淺灘中繁殖,3~4月產卵。卵淺黃色,黏性,黏附在水底礫石或水藻上,在16~18℃。的適宜水溫下7~8天可孵出幼魚。胭脂魚具有體型大,生長快,肉厚,味美等特點。該魚性情溫順,生命力強,食性廣泛,是養殖業中的理想對象,幼體是很好的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