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王國

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小型坦克

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機槍和大炮的大量使用,使戰場變得空前殘酷。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曆時10個月,法、德兩軍對壘,法軍共傷亡55萬人以上,而德軍傷亡65萬人以上。因此凡爾登被稱為戰爭史上的“絞肉機”。

英國有個軍事作家,名叫歐內斯特·斯溫頓,他目睹士兵在碉堡林立、鐵絲網密布的防線外屍橫遍野的慘狀,心情沉重,他冥思苦想,聯想到歐洲中古騎士的盔甲與當時美國一種先進的履帶式拖拉機,於是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士兵坐在裝有鋼甲外殼的拖拉機內實施進攻。

當時英國海軍大臣,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聽說後,非常支持,於是由斯溫頓上校和克勞姆普頓上校負責開始研究設計。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遊民”終於在英國誕生了。“小遊民”坦克實際上是用拖拉機配上加長的履帶並加上鋼板改製而成,坦克後部加上了一對轉向尾輪起轉向和平衡作用。

1916年,英軍又造出了性能優於“小遊民”的第二輛坦克“大遊民”。到了1916年8月,英國共造出49輛這樣的戰車。為了保密起見,英國人將這些戰車戲稱為“TANK”(水櫃),音譯為“坦克”,誰料想坦克這一名字竟一直沿用至今。

可別小看這樣的改裝,它卻成為戰車史上的裏程碑,從此坦克在戰場上出現了。在它麵前,古代戰車、鎧甲騎兵相形見絀(音chù);機槍、鐵絲網、塹壕甘拜下風,攻勢淩厲的坦克成為名符其實的“陸戰之王”。

坦克自誕生以來,經過近80個年頭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真可謂“人丁興旺”,這些坦克雖說是各有特長,但其基本結構卻大體相同,一般都是由車體、炮塔、武器、觀察、通信裝置、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行動機構組成。就像人一樣,模樣雖不同,但都有頭和四肢,坦克的整體結構也是基本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在體育比賽中,拳擊、舉重、摔跤等項目都是分級別進行的,坦克按體重也分為重型、中型、輕型坦克,好像大小級別不同的三兄弟。

重型坦克體重大多在40噸以上,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哥,從外表上看,身寬體胖,“頭”上安裝的火炮口徑大、炮管長、鋼甲厚、負重輪個數多。

由於重型坦克體重大,行動就不方便,但它火力強,所以在戰場上常常擔負掩護步兵作戰,消滅對方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摧毀對方的火力點和障礙物的重任。

1942年8月,前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在研製一種火力更強,裝甲厚的新式重型坦克。據此,蘇最高統帥部也責成坦克工廠設計一種新式重型坦克。

不久,一種新式重型坦克誕生了,這種坦克重46噸。裝一門122毫米加農炮,當時斯大林曾親臨坦克工廠視察並自豪地說:“我們要用這些坦克來結束戰爭!”從此這種坦克就被命名為“斯大林—2號坦克”。

斯大林—2號坦克比德國當時的“豹”式和“虎”式坦克性能都優越。希特勒統帥部認識到這一點後,命令德軍坦克避免與斯大林—2號坦克正麵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