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多個身體的坦克
研製和生產一種能夠在任何戰鬥環境下,在不同氣候與地理條件下,以及在各種軍事行動中均可使用的高效能坦克,是各國坦克設計者追求的目標。目前,所有現役坦克均是按照“乘員與係統在一個車體內”的原則設計的,每種坦克在設計時均把火力、機動能力、裝甲防護和可維修性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於是,現代主戰坦克采用了更為先進的係統,火炮口徑越來越大,裝甲防護能力越采越強,發動機功率也越來越高;但是,這是在坦克的外形結構尺寸並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實現的。而坦克的內部可用空間減小,影響了乘員的舒適性及工作效率,在保持這種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想要再繼續全麵提高坦克戰鬥效能已經基本沒有可能性。
出路在哪裏呢?隻有大膽突破傳統思維。俄羅斯裝甲學院提出,現代坦克的戰鬥潛力至多實現了70%,但要想通過進一步改進來實現性能的全麵提高已是窮途末路,也就是說,目前的傳統坦克設計方法使設計人員無法大大提高坦克的戰術技術性能。於是,他們提出了一種構思新穎的鉸接式履帶裝甲戰鬥車輛。它不再隻有一個車體,而是由中央部分和與中央部分前後鉸接的輸送部分及搶救部分組成。各部分可相互分開,單獨使用。由於各部分之間的獨立設計,坦克的效能得以提高。在戰場上,通過獨立使用中央戰鬥部分、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坦克的主要戰鬥特性,即機動性和火力能夠被分開發揮。例如,為了獲得更高的作戰效能並使戰術更加適於戰鬥及作戰環境的需要,戰場上的部隊可改變其戰術,獨立使用鉸接式車輛的各部分,也就是說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臨時組成不同種類的坦克,以適應不同的需要。標準的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與安裝不同作戰、支援及輔助裝備的中央部分相結合,可保證鉸接式車輛的係列化發展,如步兵戰車、裝甲搶救車、偵察車、供給車及救護車等。
與常規坦克相比,鉸接式車輛的中央部分由於沒有履帶,其車內有較大的空間。這部分空間能夠用來布置保障乘員長時間作戰的必要設備,如臥具等。因此,在這種車輛上能夠實現對人員與係統的最佳結合。
鉸接式履帶戰鬥車輛由戰鬥部分、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組成。戰鬥部分鉸接在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之間。鉸接方式能夠使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相對獨立於戰鬥部分運動,並能夠通過中央部分的液壓千斤頂,實現自動連接和分離,戰鬥部分的炮塔容納乘員和武器,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安裝供其獨立使用所需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及駕駛員座椅。
俄羅斯裝甲學院構想的這種分體結構形式的車輛與傳統結構形式的車輛相比,無疑可提高坦克的戰鬥能力和可維修性。這種結構形式的坦克,在戰鬥部分單獨使用時,通過液壓千斤頂,可改變觀瞄裝置的高度;在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單獨使用時,可給其安裝武器,以增強火力;直線行駛時,采用後麵推前麵拖的方法,車輛能夠以相同速度前駛和倒駛,而不會發生偏轉;車底距地麵高度較大,車輛越野機動性能大大提高,提高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的高度不會對整車高度產生任何影響。車輛改變運動方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像坦克一樣,靠兩側履帶的速度差來實現轉向;另一種是像輪式車輛一樣,輸送部分或搶救部分可相對於中央戰鬥部分獨自轉向和兩部分同時相對於中央戰鬥部分實施轉向等,這樣大大提高了坦克的機動力能。防護性能的提高主要是通過有裝甲防護的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各部分的裝甲防護要求可以有很大不同,這樣就能夠以合理地減小輸送部分和搶救部分的裝甲厚度為前提,適當增加中央戰鬥部分的裝甲厚度。
由於鉸接式履帶裝甲車具有較高的可維修性,因此,使用鉸接式履帶裝甲車還能夠通過減少損失來提高坦克部隊的作戰能力。例如,在戰場上,由於鉸接式車輛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兩個受損車輛中的完好部分,迅速組裝成一輛新的坦克繼續投入戰鬥。同時,這種分體式的結構也更易於實現空運。
總之這種結構新穎的履帶式車輛能夠全麵提高車輛的基本戰術技術性能,有助於乘員能力的最佳發揮,並且激勵各級指揮官製訂出新的陸軍坦克部隊在未來戰場上的作戰方法。它還能夠使設計人員開發出一個由戰鬥、支援及輔助車輛組成的新一代裝甲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