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炮塔的坦克
旋轉的金屬炮塔幾乎成了坦克的標誌,因為,在1917年法國“雷諾”FIT7坦克采用可旋轉360°的炮塔以後,它就成為一種基本的結構樣式沿用到今天。是不是坦克一定要有炮塔?答案是否定的。無炮塔的坦克被稱為頂置火炮式坦克。這種坦克將來會越來越多。因為取消了炮塔自然會減輕坦克整車重量,還能降低車高,使坦克正麵麵積減少50%以上,這樣便降低了中彈率。如果保持原來的車重,則可使前裝甲和頂裝甲增厚兩倍以上。頂置火炮方案之所以不多見,是由於間接觀察和彈藥自動裝填有困難。現今,不少主戰坦克已裝置了自動裝彈機,熱像儀和自動升降觀察儀的發展也使間接觀察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這為裝甲結構方式變革和火炮頂置創造條件。據報道,俄羅斯的下一代坦克就是頂置火炮式,並已製成樣車交部隊試驗,美國也正對頂置火炮式坦克進行研究。
不過最先打破傳統的炮塔式設計方案的是瑞典人,他們根據本國的工業基礎、財政情況、地形條件、戰術技術要求等因素,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著手研製一種無炮塔坦克。1956年8月,瑞典陸軍軍械部車輛分部的坦克設計局領導人斯文·貝格正式提議研製無炮塔坦克。1958年年中,瑞典陸軍與博福斯公司簽訂了全麵研製無炮塔坦克的合同。1961年,該公司生產出2輛樣車,在正式投產以前一共試製了10輛樣車。首批定型生產的坦克於1966年駛下裝配線,到1971年6月,博福斯公司共生產了
300輛這種無炮塔坦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S坦克。
S坦克外形看上去像一隻大“甲魚”,由於沒有炮塔,重量較輕,戰鬥全重隻有397噸。外形低矮,至車體頂部才有19米高,至指揮塔頂部也不過214、米高,是目前世界上最矮的主戰坦克,大大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車體呈船形,用鋼裝甲板焊接而成,較長且較寬,長704米,寬363米,從而提高了水上浮渡性能,能適應瑞典境內多江河湖泊的作戰環境。
這裏我們不妨給這隻金屬“甲魚”畫個像:坦克的前端上裝甲板傾角很大,傾斜麵很長,幾乎占據了車體頂麵的前半部,非常像“甲魚”背部的龜殼,正麵來襲的炮彈無法擊中,使防護性能大大提高;火炮安裝在車體中部,其炮管從前端上裝甲板中央伸出車體外,像“甲魚”的頭;前端上裝甲板兩側各有1個箱體,像是兩隻前爪,左側箱體裏麵裝有2挺並列機槍;坦克前端下裝甲板傾角比上裝甲板傾角小,相當於“甲魚”的腹部龜殼,其上裝有推土鏟;車體後部頂麵比前部稍高,中部右側是圓形的指揮塔,指揮塔的周圍有觀察孔,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塔的左側。指揮塔的左邊有駕駛員兼炮長的艙門和機電員的艙門;其中駕駛員艙門靠前,機電員艙門在後。指揮塔左後方、車體的中央有進氣筒安裝孔,在中部兩側有天線安裝座。車頂最後部中央有彈藥補給艙門。車體尾部左右掛有2個儲物箱。車體中部為駕駛室與戰鬥室,後部為彈藥艙。車體頂部四周可安裝浮渡圍帳,該圍帳平時折疊放在車體頂部,使用時隻需15分鍾就可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