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你來說,習慣是什麼?
習慣是穿衣服的時候先穿左邊的袖子。
習慣是到每個月26號左右開始惦記工資的事情。
習慣是走樓梯的時候,第一步是右腳,最後一步也是右腳。
習慣是看書的時候咬著手指。
習慣是上網先打開sohu,然後是xici,接著tianya,最後是朋友們的博客,要是還有興趣就去bild轉轉。
習慣是心情好的時候朝著左邊睡,心情不好的時候朝著右邊睡。
習慣是先買葷菜,再買素菜。
……
最早被告知的,應該是小時候媽媽說: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丟紙屑、講文明、懂禮貌,那個時候的習慣是人生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帶著小時候的習慣我們慢慢長大,這麼多年習慣跟隨著我們,它們像空氣一樣與我們關係緊密,我們卻從來都沒有坐下來審視它們。
養成了一些好習慣也保留了一些壞習慣,習慣就像一種藤蔓植物,堅韌而有力量,在冷暖交替的四季不斷生新芽開新花。有一個例子:habit(習慣)。先改一些,去掉h,還剩下一些a bit;再去掉一些,還剩一點bit;繼續改吧,再改掉一些,剩下it了,最後隻能把“自己”i去掉,習慣才算真正沒有了。由此看起來習慣隻有去掉自我,才能改掉。可見習慣真是一個很可怕很難纏的東西,想改掉習慣無異於洗心革麵一次了。然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虱子”,允許小而痛的齧咬,但是如何讓袍子更加錦繡,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問題。
習慣隨時間形成,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果能清楚地看到生活方式與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你會很願意也必須改掉許多無益於自己的習慣。
首先要製定一個計劃,把它大聲說出來。一旦我們把自己的目標或意向告訴他人,它們的實現就有了一種力量,甚至是壓力。如果以失敗而告終,那麼,其他人便會了解這一切,無疑會讓痛苦更加深刻。反而言之,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通過告訴他人自己將改掉習慣來堅定自己的信心,避免半途而廢。
用筆記下前進的腳步。在我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打算後,計劃可能隨著空氣的流動而飄逝,並未留下永久的記錄或證據。在記錄的過程中,頭腦中的抽象思維轉變成為具體的書麵語言——這一過程讓我們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法變得更加詳盡、更加現實。
尋找支持團隊和最佳戰友。在改變或培養好習慣的努力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那便是他人的支持。親人、朋友或者同事,都可以成為支持、鼓勵、激勵你的人選,或成為友善的提醒者——他們完全有可能決定我們究竟是成功地改變生活的某個方麵,還是繼續糟糕的現狀。
在鏡框上貼一張小紙條。這樣,每天起床之後和睡覺之前,你便會得到它的提醒,讓自己再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目標。得到提醒後,你的大腦便會開始執行任務。從某種角度上講,這一切都將自動完成,不過,額外的關注會對任務的執行有更大的幫助。
最後,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假定你希望養成每天早晨跑步的習慣,但是,對於你來說,每天把自己拽出被窩去跑步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夠在頭一天晚上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那麼,你就能避免自己早起跑步計劃的落空。比如,你可以在晚上睡覺之前,把自己的運動服、運動鞋、耳機等物品放在床頭。這樣一來,當鬧鍾響起的時候,你需要作的準備就少之又少了,讓人望而生畏的跑步任務此時似乎變得柔和了一點點,而放棄起床跑步的理由(借口)也一掃而光了。在你挑戰自己弱點的那個偉大的時刻(也就是你受到更改主意的誘惑最多的時刻)之前,做的準備工作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好“準備工作”的另一個好處便是,在我們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大腦中實戰演習了好幾遍即將完成的任務了。在此,我們再一次指出,任務的不斷重複,即便隻是腦海中的演練,也將有助於幫我們把任務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