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

中國解放前,沿海各地盛銷一種麵餅,味略鹹,表皮光滑,中間有個小孔,人們叫它“光餅”。據說這種光餅,是為戚繼光打倭寇而製成的。

原來,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兵貴神速,對埋鍋造飯,拖延時間的問題,總想不出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到達慈溪龍山東門外,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鹹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著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饑。”戚繼光連聲稱讚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因為這種餅略帶鹹味,有的地方又叫它“鹹光餅”。

“光餅”的故事告訴我們,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托煎餅之名而進入了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戚繼光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作為一代名將,戚繼光有很多作為,隻是因為他領導的抗倭戰爭是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曆史,這個功績就掩藏了他的其他功績,盡管它們也很重要。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從小就立誌疆場,保國衛民,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17歲時,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久,東南沿海的倭患大起。戚繼光被調到倭患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不久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蹂躪東南沿海的倭寇不同於普通的海盜。海盜大多是烏合之眾,隻要抄掠財物的目的一經達到,隨即呼嘯而去。而倭寇則不然。他們登陸以後通常要建立根據地,有時還圍攻城池。這些海盜頭目聲威赫赫,和當地的士紳互相勾結,甚至結為婚姻之好。他們公然在沿海修理船隻,而且勒令村民接受他們的傳訊。這種海上權威雖然尚屬萌芽,但任之滋長發育,則必然會威脅我們這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

海盜肆無忌憚的活動,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強硬的對策。然而衝突一開,明朝在政治和軍事上的虛弱即暴露無遺。一旦發生戰鬥,有的部隊幹脆望風而逃,有的部隊雖然敢於迎戰,但由於墨守密集隊形的戰術,往往造成“一人失利,萬人奔潰”的後果。

倭寇在入侵的初期幾乎戰無不勝,主要原因在於戰術的優勢和武器的精良。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超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歙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後雖然被殲,但是被他們殺傷的據稱竟有四千人之多。而南京為本朝陪都,據記載有駐軍12萬人。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亦當稱為罕見。

麵對這樣令人焦慮的局麵,戚繼光的任務決不僅止於單純地擊敗倭寇。他首先要組織一支新型的軍隊。戚繼光著手組織他的新軍,兵源不是來自軍戶和衛所,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內地招募的誌願兵。戚繼光的募兵原則是隻收農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認為來自市井的人都屬於狡猾無賴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