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對於這種支持,戚繼光在對士兵所作的訓話中就告誡他們應該知道感激。他說:“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想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道德義務的勸說加上群眾固有的宗教信仰,使戚繼光得以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

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戚繼光創立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疊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

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戚家軍多次取得的勝利使他們威名遠播,這種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鬥誌昂揚,他們可以在幾小時之內攻克其他官軍幾個月之內無法解決的倭寇據點,殲滅敵人。

戚繼光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戚繼光自己也做到了武將的最高官總兵。不久,又被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軍務,領兵鎮守北部邊關。他到任後,根據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創建了以火繩槍炮為主的步兵營、騎兵營、車營和緇重營,並使各營成為能在統一指揮下進行協同作戰的合成軍。同時,在舊長城的的基礎上加高加厚原有的邊牆,在重要地斷修築重城重牆,並在長城沿線創建了空心敵台,從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堅強防線。他在北方禦邊的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安然”。在繁忙的軍務之中,他還抽空寫作他的軍事著作和詩文。他的第二部軍事著作題為《練兵實紀》,刊印於1571年。9年之後又刊印了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

戚繼光在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禦邊,使薊門安然。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人,沒有人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種榮譽。即以官位而論,身居總兵,也已登峰造極。因為明朝的成例不允許一個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權,即使再有升遷,也不過是增加官俸和官銜。

戚繼光的成功,固然是其個人才能使然。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前後得到了福建巡撫譚綸(後調任兵部尚書)、首輔張居正這兩位大員的傾心支持。在一個因人成事的時代,後一點可能更為重要。戚繼光晚年的不得誌,也完全與張居正的失勢相關。戚繼光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優勢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隻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就已經離開了他。他以前統率10萬大軍,素以慷慨著稱,對朋友尤為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英雄末路,使當時和後世的同情者無不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