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鄭成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抗擊外國侵略者取得完全成功的英雄。他的父親鄭芝龍,先是海商武裝集團的首領,後被明朝政府招撫,當了明朝的官;生母是日本人。鄭成功7歲從日本回國,15歲考中秀才,21歲隨父到南京,進太學讀書。不久,南京弘光政權垮台,鄭芝龍等人擁唐王朱聿鍵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鄭成功在隨父進見隆武帝時,得到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稱為“國姓爺”。他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抗清鬥爭,二是收複台灣。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的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卻心懷二意,準備投降。他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撤掉了仙霞關守兵,不做戰備,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被俘自殺。同一年,清軍到達泉州,招降鄭芝龍,鄭成功勸父“當三思而行”,但鄭芝龍卻視為“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終於率部投降。鄭成功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
鄭芝龍降清後,不久就被清軍挾製北上。與此同時,鄭成功母親也受辱自殺。所有這些都更加激發了鄭成功的抗清決心。不久,鄭成功在福建安平誓師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起兵之後,轉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在金門、廈門地區建立起抗清基地,改中左所(廈門)為思明州,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72鎮,以示自己不受招撫和“複明”的決心。鄭成功年少,有文武才,引起各方麵抗清力量的重視和歸附,力量迅速發展。1649年,改用永曆年號,桂王朱由榔封鄭成功為延平公,1653年進封延平郡王。鄭成功的軍事力量對清政府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和消滅南明政權的計劃是嚴重威脅。清政府在軍事進剿屢屢受挫之後,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答應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將軍,均遭鄭成功拒絕。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鄭芝龍由軟禁而投進監獄,讓鄭芝龍告訴鄭成功說,如果不降就把他的親屬全部殺掉。鄭成功大義滅親,反清複明的決心終不為之所動,複信鄭芝龍說:“兒昔者再三苦諫而吾父不聽,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設有不幸,兒當縞素複仇,以結忠孝之局而已!”
經過鄭成功的經營,他的部隊發展到了數十萬人。盡管如此,偏於一隅的永曆政權在做過了一些抗清的努力後,終究抵擋不住清兵的圍剿,被迫敗走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