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號琢公,中國福建晉江人。原係鄭成功部將,後投誠清朝,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堅決主張以軍事手段為主,平定台灣,消滅鄭氏割據政權。在年逾花甲之時,統率清軍,渡海東征,一戰而定戰局,完成了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並力主駐軍台灣,保衛海疆,以備禦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是一施琅在與清軍及地方武裝集團的作戰中,屢立戰功。如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雲霄時,曾率部陣斬清守將張國柱,為攻克該城建立了第一功;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廣東潮州地區時,獨立攻占溪頭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對和平寨的進攻;在與潮州郝尚久部作戰時,大敗敵軍,並指揮親隨,強攻敵重兵把守的浮橋,將其焚毀,切斷潮、漳間的唯一通路,穩定了戰局等。因而鄭成功與施琅“相得甚、軍儲、卒伍及機密大事,悉與謀”。當時海上抗清武裝力量,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領導,鄭成功兵力不過萬人,僅以鼓浪嶼小島為根據地,雖然南征北戰,頻頻出擊,但隻能以遊擊方式襲擾各處,尚無力與清軍主力進行大的戰役。鄭芝龍舊部中兵力最大,裝備最好的為占據廈門的鄭彩、鄭聯兩部。鄭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陽時,深感兵力不足。當時正值鄭彩率軍南下廣東,鄭成功欲取廈門為根據地,兼並鄭聯所部,以擴大實力。但又考慮“彼船隻倍多,部將老練”,唯恐“取之不得,反結為仇”,定不下決心。施琅認為單純靠武力攻取,難有把握,“當設計圖之”。他建議說:“聯乃酒色狂徒,無謀之輩。藩主可領四隻巨艦,揚帆回師,寄泊鼓浪嶼。彼見船少,必無猜疑。其餘者陸續假為商船,或寄泊島美、浯嶼,或寄大擔、白石頭,或從鼓浪嶼轉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廈門港水仙宮前。藩王登岸拜謁,悉從謙恭,然後相機而動。此呂蒙賺荊州之計也”。鄭成功用施琅計,於八月間殺鄭聯收其眾;鄭彩亦主動退隱,將兵權全部交鄭成功。鄭成功的軍事實力,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鄭成功主力南進後,清福建泉中路總兵馬得功,乘廈門空虛之機,渡海襲擊廈門,守將鄭芝鵬怯戰逃走,廈門被清軍占領。施琅隨鄭鴻逵軍反擊,率親隨百餘人突擊馬得功指揮部,大敗清軍,幾乎將其俘獲。馬得功在鄭鴻逵庇護下逃回大陸。鄭成功返廈門後,僅因功賞施琅銀二百兩,並未恢複其兵權,仍“令其閑住”。施琅心懷不滿,要求為僧,鄭成功令其“再募兵,許授前鋒鎮”,施琅拒不接受,二人之間的矛盾漸趨尖銳。當年四月間,施琅親兵曾德犯法,鄭成功意欲袒護,施琅卻將其殺死。鄭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顯、父大宣和其家屬。施琅被捕後逃走,鄭成功竟下令殺死其父、弟及家屬。施琅與鄭成功在政治上徹底決裂,投靠了清朝。

施琅投清後,改原名郎為琅。一度曾去廣東尚可喜部與南明軍作戰,不久又返泉州閑住。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人閩時,因施琅“習海上情形,命為前部”,進攻廈門。這次進攻雖被鄭成功擊敗,但施琅卻為閩浙總督李率泰所賞識,被任為同安副將,並利用他在鄭軍中的舊日影響,招降鄭軍近萬人,不久升為同安總兵。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鄭成功由南京敗歸後,清安南將軍達素再次組織進攻廈門,施琅率水軍主力隨達素由同安港進攻。由於他了解廈門島周圍的水文地理情況,多用小型戰船,選淺水處為登陸點,並先與鄭軍右虎衛鎮將陳鵬聯係,令其在島上策應。因而戰鬥開始時進展較為順利,鄭軍大艦無法阻止,曾有一部兵力登陸廈門。但在鄭成功水陸軍的頑強抗擊下,最終仍然失敗。通過兩次海上作戰。清統治集團對施琅熟悉敵情及善於海戰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為福建水師提督,成為福建水軍的最高軍事長官。

清軍占領沿海島嶼後,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掛靖海將軍印,統領原鄭軍投誠各將領,向台灣進攻。當年十一月,康熙四年(公兀1665年)三月和五月,施琅三次進軍,皆因途遇颶風退回廈門。清統治集團懷疑施琅等與鄭經集團有勾結,唯恐雙方聯合起來危害其在東南沿海的統治,另方麵又考慮不用施琅及原鄭軍將領,清軍本身缺乏有海戰經驗的將兵,於是以“風濤莫測,難必製勝”的理由,決定暫時放棄對台灣的軍事進攻,裁撤福建水軍,於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調施琅人京改援內大臣。施琅官階雖高,但實為閑職,他身居北京,對東南沿海情況及鄭氏政權動向仍極為關注,並用心研究“風潮信候,生崖斷港”等海洋的天文、地理學知識,以便將來一旦被起用時,能迅速掌握情況、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