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概況
彗星是太陽係大家庭中的一個奇特的成員,它不僅有一個奇特的外貌,而且它的行蹤“詭秘”難以捉摸。彗星拖著一條奇異的長尾巴,就好像是一把倒掛在天上的掃帚,所以我國古代人民形象地給它起了一個別名——掃帚星。其實彗星的彗字在古代就有“掃帚”的意思。古希臘人把彗星稱為“發星”,認為彗星的尾巴就是少女拖在腦後的美麗的長發。
彗星,不過是太陽係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彗星是在太陽的引力下繞著太陽運動的一種天體的稱呼。
太陽係中所有的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運動著,它們的運動軌道都是一條圓錐曲線,太陽則處在曲線的一個焦點上。彗星也不例外,它的運動軌道也是一條圓錐曲線。圓錐曲線包括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不同的彗星運動軌道的形狀也不相同。目前尚未發現有圓形軌道的彗星。而具有拋物線和雙曲線形軌道的彗星,它們隻接近太陽一次,在繞過太陽以後就越跑越遠最後脫離太陽引力,離開它生活了一段時間的太陽係,向遙遠的宇宙太空飛去並且將永遠也不再歸來。另外還有一些彗星,它們沿著橢圓形的軌道繞太陽旋轉。盡管它們之間有的偏心率很大,會跑到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去,但是總有一天它們又會飛回來再次親近太陽。這些沿著橢圓軌道運行的彗星才是太陽係的正式成員,人們稱它們為“周期彗星”。前麵說的那些一去不複返的彗星就被稱為“非周期彗星”了。非周期彗星並不是我們太陽係的正式成員,它們不過是到我們太陽係裏來的一位過客而已。
在周期彗星中周期不到加年的稱為“短周期彗星”。已經算出軌道的短周期彗星有100多顆,由於它們走近太陽和地球附近的次數比較多,對它們的觀測資料也比較豐富、準確,所以對這些彗星的認識也比較清楚。那些繞太陽公轉周期超過加年的彗星就稱為“長周期彗星”。它們的軌道很扁長,甚至接近拋物線的形狀。有的彗星能夠跑到冥王星軌道以外很遠的地方,需要幾百年、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再走近太陽一次。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彗星總是要再次回到太陽的身邊,因此它們是太陽係這個大家庭裏的一個成員。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分析,認為來自太陽係以外的彗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彗星都是太陽係的成員。它們原來的運行軌道差不多都是偏心率接近於1的橢圓,這些彗星都是在一個比較扁長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著。如果彗星隻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那麼它的速度和運行軌道就永遠也不會改變。但是在太陽的周圍有9個大行星存在。特別是木星和土星,它們的質量相當大。當彗星從這些大行星附近經過時,它們對彗星的引力是不能忽視的。這個引力會使彗星的運行速度改變,因而使它的運行軌道也改變了。這種由大行星引力作用產生的改變,在天文學中叫做“攝動”。
大行星的攝動可以使長周期彗星變為短周期彗星,也可以使短周期彗星變為長周期彗星,甚至變為非周期彗星。當攝動使彗星的速度變小時,就可以縮短其運行周期;當攝動使彗星的速度加快時,就會使運行周期增加;當攝動使彗星的速度增加得很大,使它軌道變成拋物線形或雙曲線形,就會使這顆彗星成為一顆非周期彗星。
彗星的外貌和亮度隨著它距離太陽的遠近而產生明顯的變化:當彗星離太陽很遠的時候,它像一顆很暗的星星。當它逐漸地運動到太陽附近時變得越來越亮,而且由於太陽風和太陽輻射壓力使它產生一條拖在身後的尾巴。當它離太陽更近時尾巴顯著地變長變大,在近日點處它的尾巴最長最大。彗星過近日點後它的尾巴逐漸縮小,最後又像一顆暗暗的星星,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甚至連大望遠鏡也看不到它們了。
彗星的結構是很奇特的,它那較亮的中心部分叫做“彗核”。在彗核的外麵有一層雲霧包裹著,這層雲霧是“彗發”,它是由彗核中蒸發出來的氣體和微小的塵粒組成的。彗核與彗發合稱為“彗頭”。當彗星運動到太陽附近時,強大的太陽風和太陽輻射壓力使它產生一條拖在身後的尾巴,這條尾巴稱為“彗尾”。彗尾物質實際上就是太陽風和輻射壓力推朝後麵的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在70年代初期用火箭和人造衛星在大氣外觀測彗星,發現在彗發的外麵還包圍著由氫原子構成的雲,稱為“彗雲”或“氫雲”。具有包括彗頭、彗雲、彗尾的彗星是最典型的彗星形狀,但是具備這樣典型結構的彗星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彗星都比較暗,肉眼根本看不見,隻有借助於望遠鏡才能看到它們。在照相底片上它們隻呈現出含有彗核的朦朧外殼,宛如一個小星雲。還有一些彗星沒有彗尾,有的甚至連彗發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