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概況(2 / 2)

彗頭的結構很複雜,而且不同的彗星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彗頭的中心部分是彗核,一般很難直接從彗頭中分辨出彗核來。彗核的直徑很小,大約隻有幾百米到上百千米,但是集中了彗星的絕大部分質量。彗發的體積隨彗星離太陽的距離而變化,離太陽越近其體積越大。一般來說它比彗核大得多,約有幾萬千米,有時彗發的體積更大。例如1811年出現的大彗星,它的彗發直徑達180萬千米,比太陽的直徑還大得多。

彗星的形狀之所以奇特就在於它拖在身後的那條彗尾了。彗尾的體積可以達到很大。有時大彗尾可以長達上億千米,寬度從幾牛千米到幾萬千米,甚至寬達2000多萬千米。這樣的彗星;它的尾巴掃過很大一片天區,在夜空中顯得十分壯觀。彗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彗尾較直是由離子氣體組成的,所以稱為“離子彗尾”或“氣體彗尾”,又稱“Ⅰ型彗尾”。另一類彗尾是彎曲的,它主要由微塵組成的呈黃色,它們被稱為“塵埃彗尾”或“Ⅱ型彗尾”。除了這兩大類型的彗尾以外,彗尾的種類還有許多類型,比如彎曲程度較大的彗尾稱為“Ⅲ型彗尾”;還有一種看上去好像朝著太陽方向延伸的扇形或長釘狀彗尾稱為“反常彗尾”。說到彗尾的形狀更是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有的細而長,有的短而粗,有的呈扇狀形,有的呈針尖狀,有的有好幾條尾巴……1843年記錄的大彗星彗尾長達3億3千萬千米,比太陽到水星的軌道距離還大,是有記錄以來記錄到的最長彗尾。1744年出現的彗星竟有6條明亮、寬大的彗尾,它是目前觀測到的彗尾最多的1顆彗星。

彗星的體積在太陽係中是最大的,但是它的質量卻並不大。彗星的質量都集中在彗核,那裏的平均密度大約為1克/厘米3。有些彗星的彗核密度可能會大一些,但也有的彗核密度僅有001克/厘米3,比空氣的密度還要稀薄得多。可見彗星這個龐然大物,隻是虛胖而已。彗發的體積更大,質量更小,它的密度當然比彗核的密度更小了。那又長又寬的彗尾當然是體積最大,質量最小,密度最小了。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那裏的密度隻有地麵上空氣的10億億分之一。當彗星掩恒星時,被掩星的星光可以穿過彗發和彗尾,它們的光線一般不會減弱也不會發生偏折,隻是看到星光發生閃爍而已。1910年大彗星哈雷彗星的尾巴曾經“掃”過地球。當預測地球要穿過哈雷彗星的彗尾時,立刻引起了騷動,不少人驚恐不已生怕地球在碰撞中毀滅。但是彗星物質太稀薄了,地球從彗尾穿過時,地球上毫無異常現象。

彗星的體積這麼大質量又這麼小,到底組成彗星的物質是什麼呢?通過光譜分析已尼知道它的化學組成是:水(H2O),氨(NH3),甲烷(CH4),氰(C2N2),氮(N2),二氧化碳(CO2)等。在離子彗尾中有許多種離子和電離分子,如:CH+、OH+、CO+、H2O+、N+C+等。此外射電觀測還發現了CH3CH(乙腈)HCN(氰化氫)等。

我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擁有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彗星記錄。過去的記載中曾記錄下許多著名的大彗星,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多納提彗星、科胡特克彗星等,其中哈雷彗星最為著名。哈雷彗星於1985~1986年回到地球和太陽附近,在1986年2月9日它通過近日點。在80年代美國與歐洲宇航局製定了一項聯合探測彗星的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彗星的航天器。這個探測器先以高速掠過哈雷彗星,然後再去訪問一個年老的、近期內活動不大的典型彗星一坦普耳2彗星。探測器會近距離探測彗星,並向地球發回大量的資料。這一計劃大大地豐富人們對於彗星這一奇異天體的認識。

彗星是太陽係內的一種小天體,因其形態奇特而為人們矚目。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曾在“夢天”一詩裏,用“一泓海水杯中瀉”的佳句描寫了彗星出現在湛藍色夜空時的情景,可謂出神人化。

彗星並不多見。據記載,人類有史以來僅觀測到大約2000多次彗星,其中亮度超過金星的隻有16次。按照通常的定義,亮度接近或超過亮行星的彗星就是非常壯觀的彗星了,一般要平均20年左右才能出現1顆。實際上,彗星是非常多的。據天文學家估計不下1000億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