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人並不那麼相信恩克的預報,相信者也有點拿不準主意,好在這終究還是10多年之後的事。
1818年11月26日,法國馬賽天文台的看門人龐斯發現了1顆很暗的、隻有8等星那麼亮的小彗星,這是他1801~1827年間發現的37顆彗星中的1顆,令人感興趣和驚訝的是,彗星所提供的7個星期的觀測資料表明,它正是恩克預報的那顆1212年周期彗星的回歸,恩克本人自然是十分激動,他抱著改進軌道、進一步提高預報精度的強烈願望,對這顆他稱之為“龐斯彗星”的天體,作了深入的研究,經過6個星期的計算,他驚喜地發現,該彗星的軌道與1786、1795和1805年出現的那3顆彗星非常相像,最後證實它們實際上是同1顆彗星在不同年份的4次回歸,他計算得出彗星的周期不大於35年,並恍然大悟:從1786年被發現以來,這條“魚”已7次漏網,恩克預報彗星下一次過近日點的日期,為1822年5月24日。
1822年6月2日,德國人朗克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這顆按時回歸的彗星,亮度45等,它已準時於5月24日經過軌道近日點,恩克在研究和預報工作中的出色成就,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這顆已4次被觀測到的彗星被稱為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1822年的這次回歸隻能在南半球見到,隻有一名叫朗克的人在帕拉馬塔地方進行了有係統的觀測,追蹤彗星3個星期,恩克得以預報彗星的下次回歸將在1825年9月,它不僅準時回來了,而且從此再也沒有被丟失過,其中隻有1944年的那次,由於它離太陽太近等原因,我們沒有觀測到它。
1846年,比拉彗星歸來時,發生了一件神話般的奇跡。那年1月3日,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它像醫生顯微鏡下的細菌那樣,居然分裂了。開始的分裂物又暗又小,但它“發育”很快,不久就和原來的相仿,成了一對“雙胞胎”。一個月後,這兩個分裂物已羽豐毛滿,都有了自己的彗核、彗頭和彗尾,相互之間的距離亦有24萬千米……。待到1852年,這一對“姐妹彗星”雙雙比翼回來時,人們發現它們之間的距離已增大了10倍,即240萬千米了。
根據理論計算,它們應於1859年再回來。可是,因為那次它離太陽的角距離太小,人們無法觀測,但誰又料到,這卻成了一次永別,人們以後再沒見到它的蹤跡。更令人驚愕的是,1872年,正當天文學家還不死心,在四方搜索它時,11月27日,歐洲一些地區卻遇上了一次罕見的“流星雨”。被弄得驚慌失措的目擊者,隻見到從仙女星座中不斷進發出萬千火花,壯麗非凡。這場“流星雨”從晚上7時一直持續到淩晨1時。有人估計,這次流星的總數可能達16萬之多,在流星雨隕落高潮時,每秒鍾達10~15個。計算表明,那時地球正好穿過比拉彗星的軌道。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貫穿它的軌道時,同樣出現了一場壯觀的流星雨。由此可見,這正是比拉彗星瓦解了的殘骸。
現在已經確證,至少有8個流星雨是由某些彗星的分裂瓦解物造成的。從1786年到1994年,天文學家們已觀測到恩克彗星回歸56次,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彗星的回歸次數,如果加上其間理應而且有可能曾經回歸的8次,則達64次。這些觀測記錄為研究彗星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