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食於力,君子食於道,(二句又見《意林》及《禦覽》八百四十九)先王之訓也。故常欲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可知也;欲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其不能暖可知也。故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聖人之言而究其旨,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於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按:《墨子》有此文)
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決塞,九州四海,(按:《繹史》引此四字作:雖在夷狄)相似如一,學之於水,不學之於禹也。(自治水者以下又見《列子·湯問篇注》,九州四海作雖在夷貊,與《繹史》合。)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穀。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欺,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按:《韓非子》有此文)
鷹,善擊也,然日擊之,則疲而無全翼矣;驥,善馳也,然日馳之,則蹶而無全蹄矣。
能辭萬鍾之祿於朝陛,不能不拾一金於無人之地;能謹百節之禮於廟宇,不能不弛一容於獨居之餘。蓋人情每狎於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不肖見於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謂愚也,而愚見於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按:《鬻子》有此文)
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製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
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移保子孫之誌而保治,移求爵祿之意而求義,則不勞而化理成矣。
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為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為不樂也。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是以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溪,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知。夫如是,身可以殺,生可以無,仁可以成。
鳥飛於空,魚遊於淵,非術也。故為鳥為魚者,亦不自知其能飛能遊。苟知之,立心以為之,則必墮必溺。猶人之足馳手捉,耳聽目視,當其馳捉聽視之際,應機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須思之而後可施之,則疲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
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聖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也,則民得盡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德化,而民積於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餓,民得二生矣。聖人在上,則君積於仁,吏積於愛,民積於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癘疾,民得四生矣。(按:《賈誼新書》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