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

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隻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溫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麵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所有的辦法都嚐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麵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他試著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此時,飛機距離地麵隻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後,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了。

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了稻田裏,飛機摔在了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裏,紮進土裏十幾米深,著火爆炸了。

後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鑒於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

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這個家的日常生活,也是緊緊圍繞著“航天”二字運轉的。

當初接受航天員選拔時,聶海勝的體重就稍稍有點超標。於是,如何幫他“減重”成為整個家庭十分關注的課題。航天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減重?隻有通過加大運動量來實現。妻子聶捷琳說:“這幾年,他在體能訓練上的付出,比別人要大得多。我們全家跟著他都成了‘運動員’。”

平時聶海勝住在航天員公寓,雙休日才回一趟家。這兩天裏,聶捷琳一到晚飯後,就動員女兒陪聶海勝去廣場轉圈散步,不轉上兩小時不回來。飲食上,她就瞄著豆製品往家買,最多是買點牛肉,高脂肪的食品堅決不買。以至於女兒常常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沒好吃的了。”

5年內,聶海勝把自己的體重減了5公斤,並一直保持著67公斤的標準。

女兒11歲了,夫婦倆給她起名聶天翔是一個十足“航天”味的名字。雙休日她除了完成自己的課外作業,重要的責任是擔任父親的“英語輔導員”。聶海勝過去英語基礎較差,而小小年紀的女兒在這方麵卻頗有天賦。家裏常見的情景是,女兒煞有介事地提問,父親認認真真地回答;或是父親老老實實地背課文,女兒在一邊扯著嗓子叫喚:“不對,不對,重來一遍!”

航天員大隊領導說:“我們每一個航天員的身後,都有一個優秀的妻子,聶海勝愛人對他事業的支持,更是全心全意。他的訓練成績始終在往前走,家人的支持是重要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