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乾事。
此一節明修德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一節結顯以修合性也。非君子之妙修。何能顯乾健之本性哉。
統論乾坤二義。約性則寂照之體。約修則明靜之德。約因則止觀之功。約果則定慧之嚴也。若性若修。若因若果。無非常樂我淨。常樂我淨之慧名一切種智。常樂我淨之定名首楞嚴定。所以乾坤各明元亨利貞四德也。今以儒理言之。則為仁義。禮智。若一往對釋者。仁是常德。體無遷故。禮是樂德。具莊嚴故。義是我德裁製自在故。智是淨德。無昏翳故。若互攝互含者。仁禮義智性恒故常。仁禮義智以為受用故樂。仁禮義智自在滿足故我。仁禮義智無雜無垢故淨。又四德無雜故為仁。四德周備故為禮。四德相攝故為義。四德為一切法本故為智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約聖德釋。如文可解。若約理即釋者。龍德而隱。即所謂隱名如來藏也。昏迷倒惑。其理常存。故不易乎世。佛性之名未彰。故不成乎名。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然畢竟在凡不減。故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而行者亦是佛性。憂則違之。而違者亦是佛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故確乎其不可拔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文亦可解。若約名字即佛釋者。庸言庸行。隻是身口七支。以知法性無染汙故。隨順修行屍波羅密。從此閑九界之邪。而存佛性之誠。初心一念圓解善根。已超三乘權學塵劫功德。而不自滿假。故其德雖博。亦不存德博之想。以成我慢也。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故雖名字初心。已具佛知佛見而為君德。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進德。修辭立誠。是進修之功。而正所以居業。此合外內之道也。可往則往是其幾。可止則止是其義。進退不失其道。故上下無不宜矣。若約佛法六即釋者。正觀行位中圓妙功夫也。直心正念真如。名為忠信。所以進德而為正行也。隨說法淨。則智慧淨。導利前人。化功歸己。名為修辭立誠。所以居業而為助行也。知至至之是妙觀。知終終之是妙止。止觀雙行。定慧具足。則能上合諸佛慈力而不驕。下合眾生悲仰而不憂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此正闡明舜禹避位。仍即登位之心事也。若約佛法者。直觀不思議境為上。用餘九法助成為下。心心欲趨薩婆若海為進。深觀六即不起上慢為退。欲及時者。欲於此生了辦大事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設不證入圓住正位。不名度二死海。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明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初非有意有造作也。佛法釋者。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初地離異生性。入同生性。大樂歡喜。悉是此意。乃至證法身已。入普現色身三昧。在天同天。在人同人。皆所謂利見大人。法界六道所同仰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李衷一曰。從來說聖人無亢。卻都從履滿招損上看。夫子乃以無位無民無輔表之。此堯舜有天下而不與之心也。非位喪民叛賢人離去之謂也。動字下得妙。無停思。無貳慮。天下極重難反之局。止在聖人一反掌間。致悔之由。止在一動。處亢之術。止在一悔。佛法釋者。法身不墮諸數。故貴而無位。佛果出九界表。故高而無民。寂光非等覺以下境界。故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究竟位中。必逆流而出。示同九界。還現嬰兒行及病行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此以時位重釋六爻之義也用九而曰乾元。正顯乾卦全體大用。亦顯潛見惕躍飛亢。皆無首而皆吉。佛法釋者。理即佛為貶之極。故下。名字即佛。未有功夫。故時舍。五品位正修觀行。故行事。相似位擬欲證真。故自試。分證位八相成道故上治。究竟位不住涅槃。故窮之災。用九。則以修合性。故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此兼約德之與時。再釋六爻之義也。與時偕極。對與時偕行看。皆所謂時乘禦天者也。乃見天則。則潛而勿用亦天則。乃至亢而有悔亦天則也。佛法釋者。佛性隱在眾生身中。故潛藏。一聞佛性。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天下文明。念念與觀慧相應無間。故與時偕行。舍凡夫性。入聖人性。故乾道乃革。由證三德。方坐道場。故位乎天德。天德者。天然之性德也。極則必返。證佛果者。必當同流九界。性必具修。全性起修。乃見性修不二之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前約仁禮義智四德。以釋元亨利貞。今更申明四德一以貫之。統惟屬乾。而非判然四物也。舉一乾字。必具元德。舉一元字。必統四德。元之大。即乾之大矣。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乾具四德。而非定四。故大。故複以剛健等七字而深讚之。卦言其體。爻言其用。卦據其定。爻據其變。體大則用亦大。體剛健中正純粹精。則用亦剛健中正純粹精矣。
時乘六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上明乾德體必具用。此明聖人因用以得體也。佛法釋者。此章申明性必具修。修全在性也。佛性常住之理名為乾元。無一法不從此法界而始。無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長。亦無有一法而不即以此法界為其性情。所以佛性常住之理。遍能出生成就百界千如之法。而實無能生所生。能利所利。以要言之。即不變而隨緣。即隨緣而不變。豎窮橫遍。絕待難思。但可強名之曰大耳。其性雄猛物莫能壞。故名剛。依此性而發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故名健。非有無真俗之二邊。故名中。非斷常空假之偏法。故名正。佛性更無少法相雜。故名純。是萬法之體要。故名粹。無有一微塵處。而非佛性之充遍貫徹者。故名精。所以隻此佛性乾體。法爾具足六爻始終修證之相。以旁通乎十界迷悟之情。此所謂性必具修也。聖人乘此即而常六之龍。以禦合於六而常即之天。自既以修合性。遂能稱性起於身雲。施於法雨。悉使一切眾生同成正覺而天下平。此所謂全修在性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下六爻。皆但約修德。兼約通塞言之。佛法釋者。成德為行。謂依本自天成之性德而起行也。既全以性德為行。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故為日可見之行也。然猶雲潛者。以其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故佛性猶為虛妄煩惱所隱而未現。而正助二行。尚在觀行相似。未成般若解脫二德。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而弗專用此虛解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學問是聞慧。寬居是思慧。仁行是修慧。從三慧而入圓住。開佛知見。即名為佛。故雲君德。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者。自強不息。有進而無退也。不中者。不著中道而匆匆取證也。上不在天者。未登十地。入佛知見也。下不在田者。已超十住。開佛知見。因時而惕。正是不思議十行法門。遍入法界。而能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重剛不中。亦如上說。中不在人。謂已超十行。示佛知見也。或之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和融法界而無所偏倚。有似乎疑之也。疑者。擬議以成變化之謂。故雖似有修證之事。而實無事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十地入佛知見。如天普覆。如地普載。如日照晝。如月照夜。如四時次序之始終萬物。如鬼神吉凶之折攝群機。根本妙智。窮法界無始之始。差別妙智。建法界無時之時。理既相契弗違。則凡人與鬼神。總囿。於一理者。安得不相順而利見哉。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凡有慧無定者。惟知佛性之可尚。而不知法身之能流轉五道也。惟知佛性之無所不在。而不知背覺合塵之不亡而亡也。惟知高談理性之為得。而不知撥無修證之為喪也。惟聖人能知進退存亡。之差別。而進亦佛性。退亦佛性。存亦佛性亡亦佛性。進退存亡不曾增減佛性。佛性不礙進退存亡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而不失其正也。若徒恃佛性。不幾亢而非龍乎。又約究竟位中解者。示現成佛是知進。示現九界是知退。示現聖行梵行嬰兒行是知存。示現病行是知亡。而於佛果智斷無所缺減。是不失其正也。
(坤下 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六畫皆陰。故名為坤。坤者。順也。在天為陰。在地為柔。在人為仁。在性為寂。在修為止。又在器界為載。在根身為腹為腑髒。在家為妻。在國為臣。順則所行無逆。故亦元亨。然必利牝馬之貞。隨順牡馬而不亂。其在君子之體坤德以修道也。必先用乾智以開圓解。然後用此坤行以卒成之。若未有智解。先修定行。則必成暗證之迷。惟隨智後用之。則得主而有利。如目足並運。安穩入清涼池。亦如巧力並具。能中於百步之外也。若往西南。則但得陰之朋類。如水濟水。不堪成事。若往東北。則喪其陰之朋黨。而與智慧相應。方安於定慧均平之貞而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強。舍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強。
此傳詳釋彖辭。先約地道明坤四德。次明君子體坤德而應地道也。資始所以稟氣。資生所以成形。由稟氣故。方得成形。故名順承天也。德合無強。言其與天合德。西南。則兌離以及於於巽。皆陰之類。東北。則震艮以至坎乾。可賴之以終吉矣。佛法釋者。以坤表多所舍蓄而無積聚之如來藏性。約智名乾。約理名坤。約照名乾。約寂名坤。又可約性名乾。約修名坤。又可修中慧行名乾。行行名坤。乾坤實無先後。以喻理智一如。寂照不二。性修交徹。福慧互嚴。今於無先後中說先後者。由智故顯理。由照故顯寂。由性故起修。由慧故導福。而理與智冥。寂與照一。修與性合。福與慧融。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稱理之行。自利利他。一行一切行。故德合於無疆之智而含弘光大也。牝馬行地。雖順而健。三昧隨智慧行。所以為佛之三昧也。夫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若以福行為先。則佛知見未開。未免落於旁蹊曲徑而失道。惟以智導行。行順於智。則智常而行亦常。故西南得朋。不過與類俱行而已惟東北喪朋。則於一一行中具見佛性。而行行無非法界。當體絕待。終有慶矣。所以安貞之吉。定慧均平。乃可應如來藏性之無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