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性德本厚。所以地勢亦厚。今法地勢以厚積其德。荷載群品。正以修合性之真學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此爻其靜為垢。其變為複。垢則必至於坤。複則必至於乾。皆所謂馴致其道者也。問曰。乾坤之初爻。等耳。乾胡誡以勿用。坤胡決其必至乎。答曰。陽性動。妄動。恐其泄也。故誡之。陰性靜。安靜則有成也。故決之。積善積惡。皆如履霜。餘慶餘殃。皆如堅冰。陽亦有剛善剛惡。陰亦有柔善柔惡。不當偏作陰柔邪惡釋之。說統雲。善乾惡坤。此晉魏大謬處。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堅冰者。陰功成也。京氏曰。陰雖柔順。氣則堅剛。為無邪氣也。陰中有陽。氣積萬象。孫聞斯曰。隤霜不殺菽。冬無冰。春秋皆為記異。然時霜而霜。時冰而冰。正令正道。以堅冰為至。而至之自初也。如是謂凝謂順。冰畢竟是陰之所結。然惟陽伏於內。故陰氣外冱而為冰。聖人於乾曰為冰。明是此處注腳。馴致二字。正表坤德之順處。腳跟無霜。不秋而凋。麵孔無血。見敵輒走。若約佛法釋者。乾之六爻。兼性修而言之。坤之六爻。皆約修德定行而言。初上二爻。表世間味禪之始終。中間四爻。表禪波羅密具四種也。二即世間淨禪。而達實相。三即亦世間亦出世禪。四即出世間禪。五即非世間非出世禪。又借乾爻對釋。初九有慧無定。故勿用。欲以養成其定。初六以定含慧。故如履霜若馴致之。則為堅冰之乾德。九二中道妙慧。故利見大人。六二中道妙定。故無不利。九三慧過於定。故惕厲而無咎。六三定有其慧。故舍章而可貞。九四慧與定俱。故或躍而可進。六四定過於慧。故括囊而無譽。九五大慧中正。故在天而利見。六五大定即慧。故黃裳而元吉。亢以慧有定而知悔。戰則定無慧而道窮也。又約乾為正行。坤為助行者。坤之六爻即表六度。布施如履霜。馴之可致堅冰。冰者。乾德之象。故雲乾為冰也。持戒則直方大。攝律儀故直。攝善法故方。攝眾生故大。忍辱為含章。力中最故。精進如括囊。於法無遺失故。禪定如黃裳。中道妙定遍法界故。智慧如龍戰。破煩惱賊故。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純柔中正。順之至也。順理故直。依理而動故方。既直且方。則必大矣。此地道本具之德。非關習也。佛法釋者。世間淨禪即是實相。故直方大。正念真如為直。定之體也。善法無缺為方。定之相也。功德廣博為大。定之用也。世間淨禪法爾本具實相三德。能於根本禪中通達實相。故不習而無不利也。向淨禪中。覷實相理。名之為動。動則三德之理現前。於禪開秘密藏。故地道光。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蘇眉山曰。三有陽德。苟用其陽。則非所以為坤也。故有章而含之。有章則可以為正矣。然以其可正而遂專之。亦非所以為坤也。故從事而不造事。無成而代有終。佛法釋者。亦世間亦出世禪。亦愛亦策。故含章而可貞或從一乘無上王三昧事。則借此可發出世上上妙智而有終。不複成次第禪矣。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得陰之正。而處於上卦之下。位高任重。故括囊以自慎焉。吳幼清曰。坤體虛而容物。囊之象也。四變為奇。塞壓其上。猶括結囊之上口。人之謹閉其口而不言。亦猶是也。蘇眉山曰。咎與譽。人之所不能免也。出乎咎。必入乎譽。脫乎譽。必罹乎咎。咎所以致罪。而譽所以致疑也。甚矣。無譽之難也。佛法釋者。出世間禪切忌取證。取證則墮聲聞辟支佛地。雖無生死之咎。亦無利他之譽矣。若能慎其誓願。不取小證。則不為大乘之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黃者。中色。君之德也。裳者。下飾。臣之職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斯之謂乎。佛法釋者。非世間非出世禪。禪即中道實相。故黃。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同流九界。故如裳。此真無上菩提法門。故元吉定慧莊嚴。名之曰文。全修在性。名文在中。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其靜為夬。其變為剝。皆有戰之義焉。善極則斷惡必盡。惡極則斷善必盡。故窮則必戰。戰則必有一傷也。陳旻昭曰。此天地既已定位。而震龍欲出。故戰於野也。震為龍。為玄黃。氣已盛故為血。窮乎上者必反下。故為屯卦之初爻。夫乾坤立而有君。故次之以屯。有君則有師。故次之以蒙。屯明君道。蒙明師道。乾坤即天地父母。合而言之。天地君親師也。佛法釋者。無想天灰凝五百劫而墮落。非非想天八萬大劫而還作飛狸牛蟲。乃至四禪無聞比丘墮阿鼻獄。皆偏用定。而不知以慧濟之。故至於如此之窮。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此總明百九十二陰爻所以用六而不用八之旨也。八為少陰。靜而不變。六為老陰。動而變陽。今筮得坤卦。六爻皆六。則變為乾卦。不惟順承乎天。亦且為天行之健矣。佛法釋者。用八如不發慧之定。用六如發慧之定。發慧之定。一切皆應久修習之。禪波羅密至佛方究竟滿。故曰大終。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此仍以地道申讚坤之德也。讚乾。則自元而亨而利而貞。讚坤。則自貞而利而亨而元。乾之始必徹終。而坤之終必徹始也。文並可知。佛法釋者。即是直讚禪波羅密。以其住寂滅地。故至柔至靜。以其能起神通變化。普應群機。感而遂通。故動剛德方。由般若為導而成。故後得主而有常。所謂般若常故禪亦常也。於禪中具足萬行。一一妙行與智相應。導利含識。故含萬物而化光。非智不禪。故坤道為順。非禪不智。故承天時行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順。即馴致其道之謂。洪化昭曰。臣而順。必不弑君。子而順。必不弑父。此正所謂辯之於早者。不作慎字解。陳非白問曰。何故積善餘慶積惡餘殃。不發實相之美。但含而未發。以此為王三昧之助。弗宜偏修以至成也。蓋禪定隨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隨夫。如臣輔君。然智慧不得禪定。則不能終其自利利他之事。故禪定能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能謹則可以成變化。變化則草木亦蕃。不謹則天地必閉。閉則雖賢人亦隱矣。安得不括囊哉。佛法釋者。定慧變化。則三草二木各得潤澤生長。若入於出世果證。則灰身泯智。而無利生之事矣。故修此法門者不可以不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黃是中色。即表中德。德雖在中。而通乎腠理。故雖屬正位。仍居四體。此釋黃裳義也。美在其中等。重牒上義以釋元吉之義。佛法釋者。以黃中三昧。而通達實相之理。實相雖名正位。遍入一切諸法而居眾體。蓋惟深證非世間非出世上上之禪。故能暢於四支。發於事業。而三輪不思議化。普利法界。乃為美之至也。

明於乾之初爻。而明於坤之初爻耶。答曰。乾是智巧。坤是聖力。非智巧則不能知善知惡。非聖力則不能積善積惡。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佛法釋者。十善為善。十惡為不善。無漏為善。有漏為不善。利他為善。自利為不善。中道為善。二邊為不善。圓中為善。但中為不善。善即君父之義。不善即臣子之義以善統禦不善。則不善即善之臣子。以不善妨礙於善。則善遂為不善所障。如君父之被弑矣。所以千裏之行。始於一步。必宜辯之於早也。

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惟正故直。惟義故方。直方皆本具之德。而敬之一字。乃君子修道之要術也。敬即至順。順則必直且方。而德不孤。可謂大矣。佛法釋者。正念真如。是定之內體。具一切義。而無減缺。是定之外相。既具內體外相。則必大用現前而德不孤。所以於禪開秘密藏。了了見於佛性而無疑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文義可知佛法釋者。亦世間亦出世禪。雖即具足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夫陰陽皆本於太極。則本於體。何至相疑而戰哉。陽者見之謂之陽。不知與陰同體。故疑陰而必戰。陰者見之謂之陰。不知與陽同體。故亦疑陽而必戰。方陰之盛而戰陽。則有似乎無陽。故稱龍。以明陽本未嚐無焉。逮陰之動而變陽。則似離乎陰類。故稱血。以明陰仍未離類焉。夫惟動而將變。故玄黃相雜耳。變定之後。天玄地黃。豈可雜哉。子韶風草頌雲。君子何嚐去小人。小人如草去還生但令鼓舞心歸化。不必區區務力爭。得此旨者。可以立消朋黨之禍。不然。君子疑嫌小人。小人亦疑嫌君子。不至於兩敗俱傷者幾希矣。佛法釋者。始則誤認四禪為四果。及至後陰相現。則反疑四果不受後有之說為虛。而起謗佛之心。是必戰也。然世間豈無真證四果智德者耶。故稱龍。以顯四果之非虛焉。彼雖自謂四果。止是暗證味禪實未離於生死之類。故稱血。以定其類焉。夫玄黃者。定慧俱傷之象也。以定傷慧。慧傷而定亦傷。然此俱約修德。故言傷耳。若本有寂照之性。則玄自玄。黃自黃。雖闡提亦不能斷性善。雖昏迷倒惑。其理常存。豈可得而雜哉。又觀心釋者。陰陽各論善惡。今且以陰為惡。以陽為善。善惡無性。同一如來藏性。何疑何戰。惟不達性善性惡者。則有無相傾。起輪回見而必戰。戰則埋沒無性之妙性。似乎無陽。故稱龍以顯性善之不斷焉。既以善惡相抗則二俱有漏。故稱血以顯未離生死類焉。夫善惡想傾奪者。由未達妙性體一。而徒見幻妄事相之相雜也。實則天玄地黃。性不可改。何嫌何疑。何法可相戰耶。善惡不同。而同是一性。如玄黃不同。而同是眼識相分。天地不同。而同一太極。又如妍媸影像不同。而同在一鏡也。若知不同而同。則決不敵對相除而成戰。若知同而不同。則決應熏習無漏善種以轉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