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65節卡夫卡
卡夫卡的生平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
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
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生於布拉格一個講德語的猶太商人家庭。1901年入該城德語大學,遵
父命改學法律。1906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起一直在“工傷事故保險機構”供職
,直至1922年病退。
卡夫卡雖然一直患有肺病,但相貌英俊、才華橫溢,頗能討女性歡心,幾乎每次去療養院病
休,都會同某位紅顏知己發生始而急促熱烈、終又不了了之的戀情。他曾三次訂婚,三次悔
婚,終身未娶。究其根本原因,是卡夫卡惟恐家庭生活將毀掉他的寫作賴以存在的孤獨。他
說:“為了我的寫作我需要孤獨,不是‘像一個隱居者’,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而是像一個
死人。寫作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們不會也不能夠把死人從墳墓
中拉出來一樣,也不可能在夜裏把我從寫字台邊拉開。”“我惟一的職業是文學。”由此可
見卡夫卡獻身寫作的意願之強烈、信念之堅定。
他的愛情生活留給他也留給讀者的最大財富是他的《致費利絲情書》和《致密倫娜情書》,
它們已成為現代散文藝術經典,以及探究藝術本質、藝術家心靈秘密的絕佳文本。
卡夫卡很早就開始嚐試寫作,1907年第一次公開發表小說,但一生發表作品數量有限。1915
年因《司爐》獲馮塔納文學獎。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短篇
小說《變形記》、《在流放地》、《饑餓藝術家》等。卡夫卡1924年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
爾林療養院。他對自己的寫作不滿意,曾要求布羅德在他死後將他的手稿全部銷毀。所幸布
羅德沒有這樣做,而是加以整理、發表,使其傳諸後世。
卡夫卡是一個勤奮好學,文靜內向的學生。同學老師都很賞識他,但他自己看不到這一點。
他曾多次記錄自己的一個夢:他夢見老師們聚集開會,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聞所未聞的事件
―——他這個最笨而無能的學生,竟溜進了高年級……這個恐怖的夢在卡夫卡那裏有著一種
寓言式的象征意味:卡夫卡一生都處在一種“引起了公眾的注意”的恐懼之中。確實,從中
學時代起,卡夫卡就對公眾關閉了自己心靈的大門。他的心靈與外界就象隔著一個單向玻璃
,他從裏麵偷窺著外麵的世界,卻牢牢地守著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生活模式貫穿了他的一
生。
卡夫卡與父親的關係對他的寫作有著決定性影響。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的父親粗暴、專製,對兒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隻是偶爾指手劃腳地訓斥一通——
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能幹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
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卡
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
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他在《致父親的信》就曾明確地表達這種異常痛苦的感受。畸形的父
子關係在他的文學創作中隨處可見,有時是直接衝突並直接導致兒子的滅亡(如《判決》),
有時作為一個壓抑主人公弱小心靈的背景出現,有時又轉化為足以將個人奮爭輕易碾碎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