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艾略特?(3 / 3)

學作品的故事,包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名字大作、裏巷歌謠、曆史掌故融合一體,不僅使

詩篇五彩繽紛,而且還帶上異國情調和盎然的生活情趣。《荒原》不僅突破了傳統的詩歌技

巧的限製,而且還大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荒原》因此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

。像所有的偉大作品一樣,《荒原》誕生初期也曾遭到評論界的貶損,認為它朦朧晦澀、枯

燥乏味,但實際上,正是艾略特的獨特,才使他的詩歌與以前的傳統的聲音、語調乃至韻律

截然不同。近80年之後,重新欣賞《荒原》,你依舊會發現那如立體派繪畫一般的詩風,還

有出人意料的文字,將它與喬伊斯的小說、畢加索的繪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一同欣賞、

一同評價,可以稱得上一樣輝煌。

《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詩作之一,這首詩以象征主義的手法,寫資

產階級上流社會的一個中年人在求愛途中錯綜複雜的矛盾心理,以此來表達世紀初一部分人

對現代文明的幻滅感,借普魯弗洛克這一帶象征意義的人物形象揭示當時普遍存在的精神上

的病態。《四個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寫於1935年至1941年。作者借用英國一座

鄉間住宅玫瑰園遺址“諾頓”,艾略特祖先在英國居住過的村莊“東科克”,美國馬薩諸塞

州海邊一組礁石“薩爾維奇斯”和十七世紀英國一座教堂“小吉丁”為題,組成一組哲學宗

教性長詩,表現了人類曆史周而複始,繞著天主的意誌循環不已的思想,並宣揚基督教的服

從精神。長詩在藝術技巧上比《荒原》有進一步發展,文字更自然流暢,語言節奏性更強,

被認為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

艾略特還有一些劇本。他的劇作差不多都與宗教主題有關。《磐石》,宣揚教會過去和

現在所經曆的困難以及它最後必然取得勝利。《大教堂謀殺案》,是艾略特最著名的一部詩

劇。寫十二世紀英國主教托馬斯·貝克特與國王亨利二世的矛盾。作者著力宣揚為教義而獻

身,認為“受苦即是行動”、“行動和受苦都是天主意誌”。艾略特五十年代寫的劇本,

在藝術上有新的發展。如《雞尾酒會》、《機要秘書》和《政界元老》,將“宗教主題變成

一種高超的現代社會滑稽劇”,取得很大的成功。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評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現代文學批評大師”。艾略特被譽為現

代文學批評大師。 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為英美新批評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它也被

歐美許多現代作家所接受和運用。它對豐富西方的文藝理論和詩歌的表現方法,有一定的貢

獻,但它偏重技巧,因而形式主義傾向也比較明顯。艾略特認為詩歌不能當作主觀的自我表

現,他說:“詩不是放縱情感,而是避卻情感,詩不是表達個性,而是避卻個性。”因為在

他看來,作品與作家無關,作品隻是客觀的象征物。他認為詩人的感情要想進入作品,必須

要經過一番轉化,轉化為非人格的東西,也就是要脫離自己的人格,轉化為普遍性的藝術性

情緒。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藝術更接近於科學。要做到這種“轉化”,艾略特認為這需

要有高度的

把客觀事物,如各種事件、情景、掌故和引語,搭配成一幅圖案來間接暗示或象征某種情緒

,造成某種藝術效果。

他的第一本文學論文集是《聖林》,以後又編了《論文選集》他的緊重要的批評著作有《傳

統與個人才能》、《玄學派詩人》、《批評的功能》和《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等。

1948年,艾略特“因為對當代詩歌作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