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疊映,突出表現精神枯萎,道德墮落的現代生活。特別是《變形記》中翡綠眉拉被國王
鐵盧歐斯強奸殺死後變為夜鶯等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達了詩歌深刻的主題。對弈即爭
鬥,象征現代人的勾心鬥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現代的罪惡相比較。艾略特認為,現代人重複
著古代人的罪惡,世界放縱獸欲,人們成了喪失人性的行屍走肉,說他們“是在老鼠窩裏,
在那裏死人連自己的骨頭都丟得精光”。
第三章《火誡》。表現倫敦這現代荒原上庸俗、肮髒、罪惡的生活:聖潔的教堂讚歌中,世
界重複著鐵盧的獸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倆幹著賣淫行徑;昏黃的濃霧中,商人為金錢
而奔走;精神空虛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發光陰;人們尋歡作樂後留下的濁物漂浮在昔日詩
意盎然的泰晤士河。在詩人看來,情欲之火毀滅了人性也毀滅了大自然,造成了這個“烏有
和烏有聯結在一起的現實”。他向佛陀籲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欲,拯救人類:“燒
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來/主啊你拯拔/燒啊。”
第四章《水裏的死亡》。通共隻有10行,行行都是含義深刻的象征,有人說它象征的內容抵
得過但丁的一部《煉獄》。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後忘掉生前的一切,讓他靜靜地在死亡的
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
自己生前的罪惡。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
第五章《雷霆的話》。重新回到歐洲是一片幹旱的荒原這一主題。詩的起首用 氈歡に澇·
十字架上來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歐洲大地上消失,詩人認為,從此歐洲便成
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們渴望著活命的水,盼望著救世主的出現,盼望著世界的複蘇,靈魂
的再造。他用《聖經》的典故寫了耶穌複活後的身影。然而基督並未重臨,卻聽見了驚天動
地的一聲巨響——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人類的一場災難。最後,詩人借
雷霆的話告誡人們:要施舍、同情、克製、皈依宗教,這樣大地才會複蘇,人們才分擺脫不
死不活的處境,獲得永久的寧靜。
《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
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
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麵
墮落為幹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
為對曆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恒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
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
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
救荒原。
《荒原》在詩歌藝術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艾略特的詩,受法國象征派、英國詹姆士一世時期
的劇作家和十七世紀玄學派詩歌的影響,打破了歐美詩歌的傳統手法,拋棄了浪漫主義的自
我表現和直抒胸臆的寫法,他強調要通過“客觀對應物”,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來反映情緒
。
《荒原》集艾略特這一時期藝術技巧的大成。作者以鮮明的形象,通過暗示、象征和自由聯
想,構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調一致的完整詩篇,成功地表現了主題。全詩很少用韻,大多數是
有節奏的自由體詩,語言變化萬千,除英語外,還直接援引了德、法、西、希臘、拉丁和梵
文六種文字,《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